
在冰城的广袤山林间,藏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东北抗联故事待人们挖掘、传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仍在进行中,通河县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出土的一批文物,揭开了一段段尘封往事,瞬间把人们带回了当年的烽火战场。

今年4月,第二届“最美龙江文物安全守护人”揭晓,哈尔滨市通河县交警大队祁凤麟入选,他是“四普”小分队文化志愿者,与伙伴们一起走过3000多平方公里密林,为东北抗联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通河县文物普查采集标本库房,祁凤麟指着展柜内一副生锈的马镫告诉记者,他们在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的一处炕洞里,发现了这副马镫。根据史料记载,当年,抗联队伍缺少战马,马鞍、马镫这样的装备也是稀罕物,“把马镫藏进炕洞应该是仓促之举,或是部队遇突发情况轻装转移不方便携带,或是不得不临时放弃密营……只是,这马镫再没等到主人来取。”祁凤麟动情地说。

展柜内,陈列着一枚毛瑟枪弹壳。祁凤麟说,这是1871型步枪所使用的11毫米黑火药步枪弹。在洋务运动时期,装备过清军;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库存流落到民间;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百姓带着这种老式步枪上山加入抗联。这种枪虽然老,但口径大、威力强,抗联部队会把其分给善于打猎的鄂伦春族战士使用。

收集到的抗联密营遗物还有剃刀、泥火盆、玻璃瓶等生活物品,每一个老物件都藏着一段故事,也生动再现了抗联战士的艰苦生活条件和英勇战斗精神。
槟榔沟抗联密营是当年东北抗联第三军在通河建立的最大的后方军事根据地,占地1.3万平方米,位于通河县清河林业局响河营林所附近的小古洞河西侧,由槟榔寨和大本营两部分组成。该密营是1935年底至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重要的后方军事基地之一,为创建通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全省掀起武装抗日斗争作出重要贡献。1986年12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槟榔寨在槟榔岭上,是东北抗联第三军在“土匪山寨”基础上扩建加固而成的,有头道卡子和二道卡子两道关口:头道卡子海拔270米,山梁里侧坡陡势险,梁顶离地面50米,梁顶设哨位。继续向北2.5公里是二道卡子,由战壕、东营房和中营房三部分组成。山梁上的战壕长400米,战壕中间有两个哨所,每个哨所均由两个碉堡连环组成。战壕营房和哨所建筑面积128平方米,东营房区有三栋营房、一口水井。
“大本营”四周环山,设在东低西高、约10万平方米的台地上。东边是小古洞河,西边是槟榔岭,由营房区、练兵场和耕(菜)地三部分组成。四周设有40多个哨所,营房区共有9栋营房,位于大本营的中部。南北四排房屋,每排间隔30米,排列十分整齐。营房区营房建筑面积达1778平方米。
“大本营”的设计适应战时需要,还有菜窖、水井、排水沟、厕所等必要的生活设施,是部队休整、训练的理想场所。1935年冬,东北抗联第三军转移到通河后,收编了几十股义勇军、山林队,这里的防御工事进一步加强,哨卡、哨所、战壕、掩体、碉堡、交通壕、小型兵工厂、服装厂、医院、仓库、兵营等一应设施功能齐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领导人和著名的抗日将领冯仲云、金策、赵尚志、李兆麟、李福林等都曾以此为基地,展开抗日游击斗争。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图片由祁凤麟提供)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