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川大街,这条贯穿阿城区南北、全长3600米的城市大动脉,车流穿梭,人声鼎沸,正强劲搏动着时代脉搏。街心,一尊塑像高高矗立,他目光如炬,凝视着眼前这片土地……他就是民族英雄何延川。

1912年,何延川出生在阿城县何家窝棚屯(今新利街道延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母亲口中的忠烈故事,是少年何延川最早的启蒙,爱国的种子深埋心田。1928年,何延川考入“省立第一中学”(现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同年,他参加了哈市各校学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修筑铁路的斗争。当时,何延川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受尽酷刑,母亲当年讲述的英雄故事回响在耳边,化作了不竭动力。
出狱后,何延川到北平读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他受党组织委派回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后又到冀北抗日根据地工作,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从热血青年淬炼成信仰坚定、经验丰富的中流砥柱。

1945年,抗战胜利后,何延川带领同志们回到阿城。他展现出超凡的政治智慧与过人的胆识,未发一枪一弹,兵不血刃接管了阿城县政权。首战告捷后,他挥师东进,又以雷霆之势接连解放了宾县、延寿、珠河、方正等地。面对五常的顽敌,他运筹帷幄,经过激烈战斗,最终占领了五常,并为解放哈尔滨作出贡献。
由于多年转战,长期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生活,1946年,积劳成疾的何延川英年早世。后来,为纪念这位赤胆忠心的英雄,当时的阿城县人民政府决定把阿城最古老的正大街改名为延川大街。
延川大街是城市的血脉之路,映照着英雄的初心。如今,融入街巷的英雄精神如同不熄的火炬,照亮奋进新征程的每一步,激励着阿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续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哈尔滨日报记者 康福柱 文/摄
编辑 李洪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