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冰城,清凉宜人。在哈尔滨市巴彦县城内,有一条2000米左右长的宽敞大街——甲洲路,当地居民称这条街为“红街”。甲洲路是为了纪念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命名的,现在是“国防教育一条街”,巴彦县的烈士纪念馆、张甲洲公园、张甲洲红军小学校都坐落在这条街上。矗立的纪念碑、珍贵的文字史料、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红街”串起革命先烈的“血色足迹”,将一座城的历史与未来紧密连接。

巴彦是一块地处黑龙江腹地的“红色沃土”,1907年,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就出生在这里。张甲洲曾先后求学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座高等学府,1932年东北沦陷后,张甲洲投笔从戎,回故乡巴彦创建抗日游击队,举行武装起义。至今,“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清华英烈碑”上都镌刻着他的名字。在巴彦县镇东乡张家油坊屯,保留着见证了巴彦游击队起事的古井。

甲洲路1号是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校。当年,张甲洲发出的誓言,就镌刻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反日大同盟歌》是孩子们人人会唱的校歌,红色基因在这所学校里代代相传。
与“红军小学”隔道相望的是张甲洲公园,公园里有张甲洲的半身塑像及纪念碑。这里地处县城城区,是当地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巴彦县委宣传部部长孙继成介绍:“当初之所以命名为‘公园’,而不是‘烈士陵园’,就是出于这层考虑。如今英雄的名字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先烈的光辉事迹镶嵌在每个人心中,成为城市的记忆!”

紧挨着张甲洲公园的烈士纪念馆前,坐落着多尊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烈士雕像,传递着爱国力量。2018年,巴彦县将这条街更名为甲洲路,获得了巴彦县人民支持。如今,甲洲路还担负起了“国防教育一条街”的职能,成为了人们珍视的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一条“红街”。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