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中央大街百年老洋楼“活化”焕新,延续城市记忆拓展文旅空间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7-21

在位于中央大街21号的弥欧洋房西餐厅,一群来自东南亚的游客边品味美食,边饶有兴趣地谈论着西餐厅所在建筑的历史。“这座百年历史建筑是阿格洛夫洋行的旧址,折衷主义风格。”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吴先生临行前对中央大街上的历史建筑进行了一番“预习”。餐厅主理人周萌兴见客人兴趣十足,便带他们参观了建筑的全貌,娓娓道来讲述这座百年建筑的前世今生。

“中央大街深入挖掘老建筑历史文化,推进老建筑活化利用,打造文化体验场景。”中央大街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彬杰说,目前已成功落地多个特色项目,促进老建筑焕发新活力,成为历史与现代融合的亮点。老建筑活化不仅让斑驳的砖瓦重新聚集人气,使其从沉寂角落变身活力地标,更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创新场景,为城市营造出包容开放的氛围空间。

弥欧洋房菜

开在百年建筑里的西餐厅

百年洋行旧址化身弥欧洋房西餐厅,有着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内部装潢中没有过多繁琐的元素,由富历史感的木地板、木楼梯、白色墙面、花阶砖等元素组成简约的设计风格,尽显百年建筑底蕴。

餐厅主理人周萌兴向记者介绍,这栋建筑建于1923年,由著名的俄罗斯籍犹太裔设计师尤里·彼得洛维奇·日丹诺夫设计,是阿格洛夫洋行的旧址。原建筑为三层,后于1951年加建至四层。

近年来,这栋楼里一直开俄式西餐厅,后来店主无暇经营,便租赁给了周萌兴。去年底,周萌兴将经营了6年的弥欧洋房西餐厅从中央大街西十三道街搬到了这里。现在一楼继续做意法风格的弥欧洋房西餐厅,仍旧保持着20世纪90年代的室内装潢。二楼是俄式西餐。顺着周萌兴的指引,记者通过弧形楼梯来到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富丽堂皇,高高的穹顶雕刻着金色花纹,一排奢华的枝形吊灯耀眼夺目,色彩浓郁的俄罗斯油画挂满四壁,仿古实木座椅依次排开,在橙黄色的灯光映衬下,整个餐厅美轮美奂。

“弥欧洋房西餐厅之前一直经营得不错,没想到搬到老建筑后,生意更红火了。”周萌兴记得餐厅刚开业时,排队等候的客人站了一屋子,他引导一些客人到当时还在继续经营的西十三道街“老店”,没想到的是,半数以上的客人到“老店”看了一圈就走了。“在百年建筑里吃一顿俄式西餐,吃的是味道也是情怀。”湖南游客方芳道出了食客的心声。

为了让餐厅更加富有韵味,周萌兴把闲置多年的院子重新整修成欧式风格的院落,也成为中央大街新晋打卡地。

藏在保护建筑里的商业密码

道里区西十三道街43号,一栋清水红砖小洋楼静立街角。

1917年,民族资本家毛守和在此创立“东和昶商号”,主营粮食贸易,亦作居所。这栋曾见证哈尔滨商业兴盛的建筑,已历经百年,沧桑斑驳,2023年11月被鉴定为D级危房,命运岌岌可危。2025年3月,修缮工程启动。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加固和内部改造。如今,这座承载冰城商业记忆的建筑,以“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之名,重新焕发生机。红砖墙内,百年时光不再尘封于档案,而是化作可触摸、可品味、能沉浸的生活场景。

西十三道街旧称“宽街”,始于1902年,如今全长253米。这里曾是哈尔滨第一家印书局“商务印书局”、哈尔滨第一家女子中学“从德女中”、东北第一家近代烟厂“老巴夺葛万那烟庄”,也是东和昶、永发东、天福楼、五芳斋、英国饭店等数十家中外商号的聚集地。

百年之后,东和昶大楼以全新商业姿态回归城市生活,其核心在于融合了历史空间与现代商业。走进东和昶1917,内部业态布局精巧,宛如一座微缩城市。

宽街博物馆

宽街博物馆作为一家街道历史博物馆,近百件展品中,1913年《哈尔滨指南》商务印书局广告、“老巴夺葛万那烟庄”烟标等文物无声地讲述着宽街的过往。青年摄影师修宇主理的“希罗卡雅时光馆”,则复原了1900年代名店“视明馆”,用湿版摄影技术让游客瞬间“穿越”成为历史老照片主角。

在饮食方面,老俄侨菜馆传承着地道的俄侨家庭风味,宽小馆则挖掘“哈埠菜”,那些几近失传的百年东北老菜,与市面常见东北菜形成鲜明对比。后窗哈派咖啡由资深咖啡师朱敏主理,其烘豆技艺与咖啡教学背景,为空间注入专业质感。入夜后,宽咖在毛氏旧居空间里,切换为微醺社交场。由百年民居改造的宽街民宿,让历史感沉淀于每一夜的住宿体验。

像宽街博物馆这种复合业态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以历史为基底,让餐饮、文化、艺术、住宿彼此导流、相互赋能,形成自循环的商业生态。

“有了人的活动,建筑物才真正有了生命力。让大家可以坐下来,甚至住下来,这是对老建筑最大的尊重。”项目操盘者、哈尔滨城史研究者宋兴文认为:这种尊重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让历史肌理与现代商业有机共生。

一个街区,凭借一处处历史建筑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一跃成为热门景点。据统计,宽街博物馆开放以来,每天接待市民游客万余人次。

百年历史建筑内飘出咖啡香

在红专街一栋百年历史的建筑内,隐藏着一家网红咖啡馆。这座建于1931年的砖木结构建筑,原为犹太人私人医院,如今则是鹿鱼咖啡馆的所在地。咖啡店复古而高雅,充满了老房子的神秘与情怀,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格外精致。店内灯光柔和,是拍照打卡的绝佳地点。在这间充满欧式风情的咖啡馆里,游客或沉思,或拍照,享受夏日雨后的清凉。

咖啡馆店主是一名“90后”,他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这座城市。店主介绍说,建筑最初是一位名叫“弗里茨·古斯塔诺维奇·罗森”的德国医学博士购入,并在这座建筑成立了私人医院。这里的二楼后来是哈尔滨防洪纪念塔跟友谊宫的总设计师之一李光耀先生的私人住宅,现在让这位年轻人租下来做成咖啡馆对外开放。

从鹿鱼二楼可以走到李光耀先生家的阳台,在这里俯瞰整个庭院,有种置身欧洲的感觉。“整个院落十分精致、特别,就连中央大街都没有这样漂亮的庭院。“咖啡厅常客洲洲说,在百年建筑里摆个小桌子,点上一杯咖啡,用电脑写一写文章、刷刷剧,简直太美妙了。

近年来,中央大街管委会积极推进老建筑活化利用,不断拉近文物与游客之间的距离,让文物凸显应有价值。

“在我小时候,这些老建筑都上了锁,只能从围墙外感受它们曾经的美丽。现在,身边的老建筑一个个都敞开了大门,以千姿百态的方式‘活’在了我的身边。”家住中医街的市民刘举说,作为一个在中央大街辅街居住了48年的老居民,她开心地看到,那些曾经在她心中“高不可攀”的文物建筑变得越来越“亲民”了。

和刘举有着同样想法的外地游客也不少,从贵州来的晓宇便是其中一位。“我觉得老建筑是有灵魂的,它们的美不仅仅是在外观上,还应该包括它们所承载的那段历史。”晓宇说,他发现许多中央大街老建筑在活化利用的同时,都喜欢用调性匹配的业态延续城市历史,“这些举措真正为这些老建筑赋予了灵魂,让它们赓续城市故事。”

“在活化历史建筑过程中,我们一直尊重历史文化,并在建筑物上做相应的文化叠加,打造消费场景。”赵彬杰表示,商业业态的引入讲究“调性匹配”。每一个入驻品牌都是街区的解读者,以各自有的方式续写着新旧共生的鲜活篇章。”她说,老旧建筑活化工作,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立足文旅角度推动老旧建筑涅槃重生,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推动老建筑实现从“流量打卡”到“价值共生”的深度转型。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姝媛 文/摄/视频拍摄

编辑 李洪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