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优秀”!哈工大院士团队里的本科生是这样破界成长的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7-21

从国际竞赛领奖台到凌晨三点的实验室,从跨学科攻坚到自我认知的重塑,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同学,在院士团队里他们还是本科生,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优秀”,在各自的领域以不同的节奏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徐金斗(右三)在第四届全驱系统理论与应用会议上与段广仁院士交流

在短短两年的大学生活里,来自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小卫星班的本科生徐金斗,牵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在中期检查中获得全校最高分(97.67分),取得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一等奖,每学期获人民奖学金。“导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与人际交往的平台,段广仁院士从极其专业的角度指导我打牢基础,在学业上帮我指出方向,与导师的一次次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观念,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他更鼓励我们健康生活,加强体育锻炼,打造良好的科研基础”他说。

徐金斗(左二)随段广仁院士参加学术会议

“小卫星班的同学大多数已经找到了热爱的研究方向,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进行进一步学习,也有同学参与到紫丁香卫星型号的研究之中”说起自己所在的班级,徐金斗自豪地说,“未来我更希望成为专业本领够强、身体素质够硬、道德修养够高的人,向段广仁院士看齐、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吴宇涵参加第三届智慧水务融合创新技术论坛

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未来技术拔尖班本科生吴宇涵,已经斩获10余项荣誉奖项,并和其他三位同学一起申请了本科综合设计(论文)开题。“一开始也有些迷茫,后来在组内师兄师姐的带领下,一边学习一边看文献定题,也常常跟组内的老师们去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或是参与一些企业的合作项目增长见识,在马军院士的引荐下,数次拜访污水智慧处理方面等多位专家学者”

吴宇涵(右一)和团队同学在实验室与马军院士交流

“从大一第一次认识马军院士,我就深深折服于他的学术风范,马老师鼓励我本科阶段先选一个小方向着手,在慢慢熟悉科研流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深入”,她说,进入院士团队学习后,跨学科导师制和跨学科科研项目带领吴宇涵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马军院士课题组师生(右四吴宇涵)

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未来技术拔尖班本科生张译丹上大学后做过很多尝试,“比如加入竞赛队,听过许多专业的大讲坛,最后是科研的踏实感和成就感,让我停下了迷途寻路的脚步”,张译丹对未来发展的考虑十分理性,在课题组做科研相关的实际工作,让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逐渐明确了这正是她想要走的“路”。“我的导师一直领着我,让我真正加入他们正在研究的项目,把我从小白带入科研的门,比一个个成果和奖项更令我更开心的是,能够看见自己科研能力的进步成长”。

张译丹(右一)在实验室与谭久彬院士交流

张译丹已经申请了本科综合设计(论文)开题,希望可以尽早进入博士阶段的研究,“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深耕自己的研究方向,把它做到前沿顶尖水平”,张译丹希望自己能够利用快响行动机制获得直博生资格,在6-7年内拿到博士学位,这位哈工大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认为,“有时候研究项目的感觉会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琴生涯,不知不觉就这样走了下来,我也希望我的科研之路能如学琴之路一样走到拔尖,辛苦却快乐着”。

张译丹(左三)在交响乐团音乐会演出

专业竞赛是学子们竞技的舞台,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未来技术拔尖班本科生朱泓宇,在两年内斩获1项国际级奖项及12个省级以上奖项,覆盖了工程力学、数学、英语等不同方向。“通过‘尖班’计划,我提前加入院士团队实验室,系统性地锤炼了科研思维与技术攻关能力,冷劲松院士特别建议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建议我要提升科研表达能力,立足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原创性突破在国际前沿领域开辟新赛道。我想努力成为航天智能复合材料研究员,将青春熔铸于祖国深空探测事业,这个职业规划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了成长赛道高教组金奖”他说。

朱泓宇(右一)参加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总决赛

王晨阳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 纪天伟

(图片来自哈工大)

编辑 王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