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平房区联盟街道龙翔社区以背街小巷的“视觉污染”为切口,精准对接东方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青春力量,用一次次靶向明确的志愿服务,将集中整治的力度转化为千家万户可感可知的幸福温度,让“环境美”真正成为可观可感的民生实景。

靶向发力,青春集结破解“顽疾”
背街小巷的白色垃圾,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中难啃的“硬骨头”。龙翔社区将其列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创新构建“社区统筹、高校助力、居民参与”的联动机制,让青春志愿红成为破解难题的生力军。
7月1日,30余名“环境卫士”深入社区各个角落——在休闲广场,志愿者们踮脚摘除树枝上缠绕的塑料薄膜,俯身捡拾花丛中被遗漏的塑料碎片,徒手清理地砖缝隙里嵌着的食品包装;在居民楼院周边,他们合力清运楼道口堆积的废弃纸箱和“僵尸”泡沫板。阳光下跃动的红色马甲与重现整洁的路面相映生辉,近4小时的奋战换来20余袋垃圾的彻底清除,庭院路面终见本色,绿化带重焕生机。
时隔一周,7月9日,活动再度接力。25名志愿者直指居民在微信群和意见箱中反映强烈的5条背街小巷,开展“拉网式”精准清理。面对排水沟里漂浮的塑料瓶、墙角堆积的餐盒碎屑、垃圾桶周边散落的废弃物,他们不仅用夹子、双手细致归位,更带来小铲子、刷子,一寸寸刷洗地面顽固污渍。当最后一袋垃圾装车,居民每日必经的回家小路终于回归清爽平整的模样。

润物无声,文明新风吹入日常
活动中,青年志愿者们始终将“清理”与“宣传”巧妙融合,以行动本身为最有力的教材。
活动现场,广场上休闲的居民从志愿者手中接过刚捡拾的塑料瓶,直观了解白色污染的持久危害;家长带孩子听志愿者用童言趣语讲解垃圾分类标识和“垃圾入桶”的简单道理,环保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悄然埋下。志愿者们真诚的行动让居民们深受触动,一些甚至带着孩子共同加入清理队伍,形成“清理—宣传—参与”的动人循环。
在楼院,志愿者向居民倡导“买菜自带布袋”;在健身广场,他们手把手演示厨余垃圾如何破袋投放;面对沿街商户,则耐心沟通“门前四包”责任,建议设置分类小桶方便顾客。“以前觉得垃圾分类是麻烦事,听学生们一讲窍门,发现做好也没那么难!”超市店主李大姐边说边调整了店门口的垃圾桶位置。

民生回响,小行动激发治理大能量
如今走进社区,白色垃圾有效清除,卫生死角基本消失,居民出行视觉舒适度陡增,休闲广场成为老人晨练太极、孩童追逐嬉戏的乐园……“社区+高校”共建模式为环境长效维护注入了可持续的青春动能,更点燃了居民的主人翁精神——从“社区干、居民看”到“大家干、大家管”的转变,正是基层善治最坚实的根基。
从街角垃圾清零到治理机制完善,从环境面貌焕新到居民意识觉醒,龙翔社区以一次次贴近民心的志愿行动,将“为民办实事”刻写在最细微处。青年志愿者用双手擦亮的不仅是社区的底色,更是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幸福感。当青春力量持续浇灌社区沃土,一幅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生活幸福的宜居图景,正在冰城街巷深处徐徐铺展。
高琳哈尔滨日报记者 梁可心 文/摄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