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揭开80年尘封历史,五常九十五顶子山惊现汪雅臣抗联秘营遗迹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7-22

据《五常县志》记载,在五常市沙河子镇层峦叠嶂的九十五顶子山深处,有一个名叫长嘴子山岭的地方,汪雅臣率领的东北抗联第十军曾在这里构筑秘密营地,与日寇殊死搏斗。80多年光阴流转,烽烟散尽,秘密营地到底在哪?又尘封着怎样的铁血记忆?一次穿越时空的探寻,唤醒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五常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沈启林告诉记者,在编写《五常历史遗存遗址考略》时,抗联第十军秘营的空白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遗憾。转机出现在参加小黑河林场的一次红色传承活动,“一定要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沈启林当场吐露心声后,林场迅速行动,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位与大山为伴的“采山人”。

这位“采山人”的祖父曾参加了赵尚志的抗联队伍,在战斗中牺牲,他的外祖父也被日寇杀害。“采山人”说,他打小就常听父辈讲抗联打鬼子的故事,他父亲还曾庄重指引:在密林深处,有一处名叫“双龙墙子”的地方,是汪雅臣的队伍战斗生活的地方,山下哨所还曾击毙一名日军少佐。这个地名、方位,他一直记在心中。

在“采山人”的引领下,沈启林与五常市林草局工作人员组成的探寻小队向九十五顶子山北部进发。跋涉于陡峭的山岭,穿行在茂密的荆棘丛中,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山坳深处,找到一处“山墙子”遗址。尽管历经80多年的风雨侵蚀,遗址的墙基轮廓仍可辨认。

遗址地处长嘴子山岭顶西侧山坡下,约300多米长,核心区域东西长20多米,南北宽约七八米,有4间民房大小。附近有泉眼,泉水从“山墙子”的南面流到沟下,判断是当时的饮用水源。在“山墙子”四周墙壁的轮廓内,发现两处生火遗迹,在50厘米的土层下有木炭,还发现了铁勺、镰刀、锯、炉筒子、铁马掌、坛子残片、铁罐头盒等10余种生活用具、用品。后经分析,这里应该是抗联第十军的一处营房。在这个遗址的西北侧坡下40米处,还有一个面积约20余平方米的小“山墙子”,找到了2枚弹壳,判断是抗联住所或哨所。

从现场发现的多个铁罐头盒判断,应是缴获的日军用品。如果按照每间房住12人计算,两处遗址至少可容纳五六十人住宿,这与抗联第十军保卫连的人数吻合。四道“山墙子”层层设防的布局,更符合抗联严密防御体系和高度警惕性特征。

沈启林告诉记者,“双龙墙子”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处营地的确认,更是一段壮烈史诗的物证,填补了五常地区抗联第十军活动遗址的重要空白,为研究这支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军事部署、后勤保障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依据。那些锈迹斑斑的铁器、破碎的陶片、日军罐头盒,不再是冰冷的物证,而是穿越时空的信物,无声述说着抗联战士以山林为家、以篝火为伴,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殊死搏斗的坚韧、智慧与无畏。

苍茫林海,英雄浩气长存;五常大地,抗联精神永驻。这沉睡了80余载的营地遗迹,如同矗立在历史深处的精神坐标,激励后人铭记那段烽火岁月,让伟大的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伊飞帆 哈尔滨日报记者 康福柱

(图片由沈启林提供)

编辑 李洪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