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松花江,水波微澜。在斯大林公园友谊宫旁晨练的人群里,一簇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头发多已花白,却在单杠上划出一道道充满力量的弧线。这里是“冰城单杠队”的“根据地”,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十年如一日,用旋转的身体,讲述着关于热爱、互助与城市温情的独特故事。

十年坚守,杠上“卷”出健康与情谊
68岁的高龙滨是队里的“技术担当”。只见他双手紧握单杠,身体如离弦之箭般腾空,正反大回环一气呵成数十个,动作流畅舒展,引得岸边散步的游客纷纷驻足,爆发出阵阵惊叹。“老高这身手,一点不像奔七的人!”老伙计们笑着打趣。召集人郭相军,65岁,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眼中满是感慨,“十多年了,大家伙儿都是退休后聚到这儿的。从抓杠都费力开始,你扶我一把,我教你一招,就这么日复一日‘卷’了起来。”这份坚持,不仅带来了强健的体魄,更悄然“卷”走了许多人的颈椎、腰椎顽疾。“神奇得很,练着练着,那些老毛病不知不觉就轻了。”郭相军说。
藏龙卧虎,“义务教练”点燃希望
队伍里,藏着几位“扫地僧”。他们是早年黑龙江省体操队的专业队员,曾在赛场上叱咤风云。如今,他们褪下战袍,却将一身技艺化作无私的传授。“看见大家想学,我们就搭把手,图个乐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练朴实地说。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义务指导,十年间点燃了上千位单杠爱好者的热情,也吸引着远方的来客。
“杠花”阿敏:从“看客”到“达人”
57岁的徐敏,被队友们亲切称为“阿敏”或“杠花”。七年前刚退休的她,偶然路过这片单杠区,瞬间被那股子不服输的乐观劲儿感染。“当时就觉得,这精气神儿太棒了!”在几位老教练毫无保留的免费指导下,阿敏从零起步,一点点摸索。汗水浸透了衣衫,手臂磨出了茧子,但她乐此不疲。仅仅一年,前后大回环、踏杠等高难动作已被她从容掌握。她常对慕名而来的外地朋友说“咱哈尔滨的场地好,杠友水平高,更难得的是这份守望相助的热情。来这儿,不光是练杠,更是感受咱冰城人的精气神儿!”
河南游客的“冰城情结”:避暑、健身,更恋这份人情
这个夏天,友谊宫江畔的单杠区,多了几张熟悉又新鲜的面孔——来自郑州的王先生一家祖孙三代,还有他们的两个郑州朋友家庭。这已是他们连续第二年专程来哈“打卡”。“去年偶然发现这宝地,就爱上了!”王先生说。他们的行程里,中央大街、老道外巴洛克是风景,而每天雷打不动来友谊宫“报到”练单杠,则成了融入冰城生活的仪式。
“哈尔滨天儿是真舒服,但更暖人的是这些老哥哥、老姐姐!”王先生的爱人指着正在指导他们动作的本地杠友说,“人家水平那么高,教起来却一点架子没有,手把手,分文不取。这份豁达和热心肠,让我们外地人心里特别暖。”在冰城“老师傅”们的倾囊相授下,王先生夫妇已能完成十余个正反大回环,同行的王女士也练得身手不凡。王先生一家已经决定,“以后每年夏天,都来哈尔滨住上两三个月!这儿是避暑天堂,是健身乐园,更是人情味浓浓的‘第二故乡’。”
哈尔滨日报记者 黄晏君 文/摄/视频拍摄
编辑 李洪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