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年抗战,白山黑水间,处处热血抗争。木兰县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集作战、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军事设施,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东北抗联密营遗址面积较大、功能较全、军事设施较完备、历史遗迹较多的战迹地。截至目前,已发现抗联密营遗址10处、337个,交通壕、战壕长度1610米……

“鸡冠山密营是东北抗联西征时期的重要根据地,木兰县抗战史就是北满地区抗联史的一个缩影。”木兰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旭生曾参加“东北抗联鸡冠山搜寻小分队”,至今仍负责抗联文物搜救、修复、展陈工作,他告诉记者,木兰县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的13类万余件抗联文物,皆是当年东北抗联在鸡冠山上浴血抗战、保家卫国的实证,价值巨大。

红色鸡冠山揭开抗联英雄诗篇
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遗迹搜寻工作开始于2015年,并由此揭开了鸡冠山上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2015年8月,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军事科学院、兴隆林业局联合对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考察、调研和论证,发现战壕、交通壕、地窨子及生产生活用品等大量文物。
经论证,确定该区域是赵尚志1936年率队西征后的主要根据地。当时,瓦窑堡会议刚刚开完5个月,会议通过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决议。赵尚志率部400余人西征巴木庆铁,在木兰境内,创建了以鸡冠山为核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这里建有野战医院、粮食储存库窖等后勤保障设施,是东北抗联高级指挥机关所在地。

560批次6000多枚弹壳重现惨烈战斗
抚摸着一排排不同年代、不同规格的弹壳,张旭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出土的。从1932年到1942年,鸡冠山上的抗日斗争从未间断过。尤其是1942年以后,这里成为东北地区最后一个有基层党组织、有部队、有战斗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6月7日,张瑞麟率领小分队夜袭了木兰县欢喜岭日本开拓团。同年9月11日,张瑞麟同十六支队朴吉松等联合攻打了木兰县大贵镇伪警察所。1942年3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4月5日陕北《解放日报》刊发了题为《白山黑水间抗日军活跃》的文章,文中提到木兰县等地被抗日义勇军所克复的事例。
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发现了560个批次、6000余枚不同型号的弹壳,印证了当时鸡冠山抗联部队使用武器之杂、斗争条件之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赵尚志等人率领抗联战士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战斗。
指着展板一张老照片,张旭生告诉记者,这是当时日本若松联队攻击鸡冠山时的留影,这是一支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部队,曾是九一八事变的主力,并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当年,日本关东军总部把这支“甲级部队”调来对付赵尚志,可见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战力之强,当年日本鬼子都不得不感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铅印大报——《红色中华》,曾在1933年12月2日第四版,以《松花江义军的血战》为题报道了鸡冠山密营的战斗:“申时社天津电:松花江下游义军活跃,东兴县城25日被义军占领,日军往助伪军猛攻,现正在血战中……”张旭生说,这说的是当年赵尚志率领抗联战士占领“东兴县”的事,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考证,远在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几乎是第一时间刊发,这是东北抗联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明证。

抢救性保护文物,还原东北抗联历史风貌
在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发现的文物中,有当年抗联战士用过的铁锅、水壶、泥盆以及农具,还有碳化了的小米、留有齿痕的大饼子。张旭生说,鸡冠山抗联密营驻军最多时达万人,人吃马喂消耗巨大,没有战事的时候,战士们开垦了许多田地。如今在密林中,仍能找到垄沟的痕迹,屯垦文化内容丰富,这是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的一大特点,展现了东北抗联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抚摸着一挺苏式转盘机枪,张旭生说:“‘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搜寻小分队’刚发现这支枪时,零件散落满地,并且锈蚀严重,经过好一番拼凑,才算成型,毕竟在密林中埋藏了80多年……”这些年,与时间赛跑,抢救性挖掘、保护文物成了“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搜寻小分队”义不容辞的使命。
长期与抗联文物打交道,让张旭生成了行家,拿出一个弹壳,他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个时期、哪国制造的。破旧不堪的“老物件”到了他手上,很快就能还原当年风貌。
如今,在鸡冠山脚下,木兰县建国乡广信村已建起了“红色抗联小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鸡冠山这座“红色宝库”,洗涤心灵。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