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感染科那琳琳主任强调:“肝炎防治需个人与社会联动,个人要做好疫苗接种、卫生防护和定期体检,社会要普及知识、消除偏见,唯有共治,才能真正消除肝炎的威胁。”
揭开肝炎的“神秘面纱”
肝炎,本质上是肝脏的炎症。引起肝炎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病毒性和非病毒性两大阵营。
1.病毒性肝炎
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喝了不干净的水,就可能中招。不过别太担心,它们大多是急性发作,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乙肝、丙肝就狡猾多了,它们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很容易转为慢性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肝硬化、肝癌。
2.非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是长期大量饮酒的后果,让肝脏不堪重负。脂肪性肝炎,往往和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高热量食物吃太多,脂肪在肝脏堆积,就容易引发炎症。药物性肝炎,则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都可能给肝脏带来损伤。
规范治疗,部分慢性乙肝也能临床治愈
慢性乙肝并非无法攻克,部分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42岁的张先生(化名)有40年慢乙肝病史,8年前先接受干扰素治疗,后改为口服抗病毒药。在感染科就诊后,医生评估病情后采用干扰素联合口服抗病毒药的方案,通过4个月的规范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
那琳琳主任表示,部分患者通过个体化的联合或序贯治疗,能提高表面抗原清除率,降低肝硬化、肝癌风险。但治疗需遵医嘱,不能擅自停药或调整方案。
定期监测,为肝硬化患者筑牢防癌线
肝炎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定期监测对肝硬化患者至关重要。62岁的苑女士(化名)是乙肝肝硬化患者,长期规律服用抗病毒药。在感染科定期随诊中,发现肝结节及肿瘤标志物升高,经增强核磁确诊为早期小肝癌,及时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
那琳琳主任强调,肝硬化患者每3~6个月需做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肝脏影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早期肝癌通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较高,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如何预防肝炎,那琳琳主任表示,要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
1.消化系统异常
突然变得食欲不振,看到油腻食物就恶心、呕吐,吃点东西就腹胀难受。
2.黄疸症状
皮肤和眼白变黄,小便颜色也深如浓茶,这是黄疸的典型表现。它意味着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胆红素在血液里越积越多。
3.持续疲劳
明明没做什么重活,睡眠也充足,却总是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这是因为肝脏受损,无法正常合成能量物质,身体缺乏能量。
4.其他迹象
有些人还会出现皮肤瘙痒,手掌大小鱼际处皮肤发红,皮肤上冒出形似蜘蛛的红色血管痣等症状。这些都是肝脏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
全方位预防,为肝脏筑牢健康“防护网”
接种疫苗
是预防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手段。新生儿都应按时接种乙肝疫苗,甲肝、戊肝疫苗对于常在外就餐、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也很有必要。高危人群,比如医护人员、乙肝患者家属等,更要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能有效减少病毒入口的机会。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在外就餐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少吃油腻、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每周坚持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肝脏在休息中修复。
谨慎用药
生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自行增减药量,不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如果正在服用多种药物,要告诉医生,防止药物相互作用损伤肝脏。
定期体检
普通人每年至少做一次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高危人群,比如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饮酒者,最好每3~6个月检查一次。
李晓晖 安晨菲 哈尔滨日报记者 董彤
编辑:胡英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