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的哈尔滨,空气中都仿佛飘动着五彩的音符:中央大街的阳台音乐会、江畔长椅上的小提琴独奏、兆麟公园里吹响的萨克斯风……
从20世纪初西方声乐的传入,到70年代末《太阳岛上》的全国传唱,松花江畔到中央大街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动人的音符。近日,记者随同省导游协会文化推广专委会会长章海宁,以文化为视角,沿着这条音乐脉络,探寻哈尔滨独特的音乐基因,为市民游客解码冰城大街小巷中流淌的百年乐章。
松花江:旋律的起点,家国的回响
夏日的微风轻拂,章海宁老师带领的二十余人文旅观光团来到铁路桥下的松花江岸。眼前游人如织,浪花轻柔地拍打着江岸,一派祥和景象。然而时光回溯至1936年,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却饱含着流亡者的血泪与乡愁。

“这首歌让东北的松花江响彻全国。”章海宁讲述道。1936年,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城楼下,目睹大批从东北逃难而来的难民,他们衣衫褴褛,却一遍遍念叨着家乡的黑土地。张寒晖没有到过东北,也没有见过松花江,但东北流亡乡亲的血泪诉说,促使他谱写出了《松花江上》的动人旋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不久后西安事变爆发,这首歌很快成为精神号角,化作推动历史的重要力量。

如今松花江畔、铁路桥旁的哈尔滨青年宫,则于1961年8月5日响起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第一个音符。20世纪50年代,中国歌剧史上第一位获得世界歌剧演员资格证的张权来到哈尔滨工作。这位曾在纽约留学的歌唱家发现,哈尔滨的音乐氛围格外浓厚——西方歌剧、芭蕾、交响乐在这里群众基础深厚。“为什么不办一个音乐节呢?”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采纳了张权的建议,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定在青年宫举办。1961年青年宫刚刚竣工,在当时是哈尔滨座位最多、设施最新的剧场。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盛况空前,专业乐团、合唱团体同台,群众活动此起彼伏,多样的音乐形式让全国瞩目。
而另一段与松花江相关的旋律,则带着阳光的温度。1979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再次举办,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为这场音乐会造势。剧组请来年轻的作曲家王立平为纪录片的两首主题歌作曲。由于播出时间紧迫,剧组只给了一天创作时间,王立平硬着头皮接下重任,最终在一天之内创作出《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与《太阳岛上》两首歌曲。“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穿上游泳装”,王立平为《太阳岛上》浪漫的歌词配上了轻快的旋律。王立平觉得东方歌舞团的郑绪岚的音色很适合,推荐她演唱。只用一个上午,《太阳岛上》从试唱到录制就完成了。纪录片播出后,《太阳岛上》火遍了大江南北,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哈尔滨有个太阳岛。而这首歌,也让哈尔滨的夏天与音乐、美景牢牢绑定。
兆麟公园:西洋乐声从这里登陆中国
从松花江畔往南走,很快可以到达兆麟公园。中国第一个西洋音乐露天剧场,就诞生在该公园的西北角。

“1904年前后,大量俄国侨民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涌入哈尔滨,当时的董事会公园(即兆麟公园)是哈尔滨的第一个公园。俄国人伊万诺夫看中了哈尔滨潜在的文化娱乐商机,在公园里搭建了一个能容纳350人的露天舞台,还从俄国请来著名演员、舞蹈家前来表演。一时间芭蕾舞、弦乐四重奏、管弦乐……这些中国人从未见过的艺术形式,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舞台。”章海宁老师介绍,后来这个露天剧场几易其主,其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运营,却在哈尔滨埋下了西洋音乐的种子——从俄国侨民到中国市民,越来越多人被音乐吸引到这里。

后来,兆麟公园音乐演出延续下来,也影响了几代人。歌唱家金铁霖读中学时曾在哈尔滨组建自己的乐队,四处演出,而最初的音乐启蒙,就来自兆麟公园的露天舞台。那时,没有上专业学校,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多孩子就在公园里听着、看着,慢慢爱上了音乐。
如今,在公园里依然能看到市民怡然自得地拍打着手鼓,吹响手中的萨克斯风,还有翩翩起舞的男女老少,这里早已成了哈尔滨音乐血脉的一部分。
中央大街:百年老建筑见证冰城音乐轨迹
穿过兆麟公园的绿荫,中央大街的面包石在脚下轻声吟唱,百年来沉淀的音乐记忆仿佛在此刻苏醒。

道里西七道街与中央大街交口,与马迭尔宾馆隔道相望的建筑曾是马迭尔附属剧场旧址。这栋建筑1906年建成时,曾是哈尔滨第一个上下两层的剧场,共有800个座位,以戏曲演出为主。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这里还上演评剧、豫剧,传统戏曲与红色旋律在这里都有演出。

西九道街上的美国电影院(后改名东北电影院),则见证了更多“高光时刻”。1936年春,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在这里连演三场,却场场爆满。这位能横跨四个八度的歌剧大师,演出后就到附近塔道斯西餐厅用餐。如今,餐厅里仍挂着夏里亚宾的照片。1946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迁到哈尔滨,还在这里演出《黄河大合唱》和歌剧《白毛女》。那时的哈尔滨,已有深厚的群众音乐基础,“鲁艺”的艺术家们迅速组建起500人的专业演出队。《白毛女》连演数月,台下观众跟着剧情落泪、愤怒,许多人看完就报名参军。音乐的力量在这座城市里转化成了革命的斗志。

中央大街的音乐记忆,还藏在一些“意外”里。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会,2008年由马迭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起初只是让外国音乐人在阳台演奏手风琴、萨克斯风,为中央大街增添一景。没想到马迭尔宾馆阳台音乐会一炮而红,成了游客心中最难忘的哈尔滨画面。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央大街上最鲜活的音乐符号。
从松花江畔到中央大街,哈尔滨的音乐故事远不止这些。

位于通江街上的格拉祖诺夫音乐艺术学校,历史可以追溯至1925年7月。这所学校由俄罗斯小提琴家戈里德·施金和他的夫人钢琴家V.I.迪龙创办,课程涵盖从器乐到指挥的全体系,曾是东亚最知名的音乐学府。后来学校停办,部分教师或赴上海任教或去欧洲乐团,成为影响深远的一批音乐人才。位于中央大街1号的三层建筑,1958年曾是哈尔滨艺术学院。虽然1966年停办,这里却培养了百余位音乐人才,后来都成了全国音乐界的中坚力量……
王洛宾等一代音乐大师,在哈尔滨叩响音乐之门
音乐往事,终究是人的故事。从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到“西部歌王”王洛宾,哈尔滨孕育了无数音乐英才,他们在这里种下艺术的种子,让优美的旋律传遍神州大地。
红专街上的紫丁香音乐厅(曾用名鲁艺剧场),就见证了傅庚辰的成长。1945年,13岁的傅庚辰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的“音工团”少年班学习小提琴。这名来自双城的少年极具天赋,很快就能上台独奏。后来傅庚辰进入更高学府深造,并在军旅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众多电影主题歌都是他的代表作。哈尔滨筹建音乐博物馆时,傅庚辰将他曾经用过的小提琴和钢琴送回了故乡哈尔滨,由它们代为讲述一个少年从这里走向音乐巅峰的故事。
更富传奇色彩的是王洛宾。13岁时,王洛宾从北京来到哈尔滨,在横道河子铁路上做信号员。中央大街上深厚的音乐氛围深深吸引了他,王洛宾经常在工休时来到中央大街看各种演出。其间,王洛宾还认识了剧作家塞克。塞克相中了王洛宾的天赋,并将心爱的吉他赠送给后者。塞克的话剧《北归》在哈尔滨演出时,鼓励王洛宾作曲。王洛宾由此创作出人生中第一支曲子《离别情谊》,并与音乐结下深厚的情缘。他整理了大量的西部民歌,被称为“西部歌王”,《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等经典歌曲也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王洛宾后来说:“我的音乐之门是在哈尔滨打开的。”如今,王洛宾的部分手稿、曲谱、奖杯,甚至他与三毛的情书,都捐给了哈尔滨音乐博物馆。
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被联合国社会事务部授予“音乐之城”的称号,哈尔滨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全球第六座被授予该称号的城市。哈尔滨的音乐基因,刻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每一栋建筑里,在音乐博物馆里的手稿里、乐器中,在街头艺人唱奏里,更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飘出的每一个音符里……
“之所以要在这条哈尔滨的经典旅游线路上寻找音乐痕迹,一方面是这条线路里的确藏着太多哈尔滨音乐源起的故事,另一方面,哈尔滨如今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外游客喜爱的热门城市,也希望走到中央大街上时大家看到的不仅仅是百年老建筑,也能了解到这条街、这些老建筑背后哈尔滨音乐之城相关的历史故事。”章海宁说。
哈尔滨日报记者 周辰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