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跟我小时候大家凑一块儿看电影儿,一样一样的!”7月30日晚,暮色渐浓,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过来的市民,将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广场的院内挤了个满满当当。71岁的朱凤琴一边目不转睛盯着老电影《小兵张嘎》,一边牵着孙子的手,兴奋地向记者止不住感慨。夜色中,露天银幕上跃动的黑白光影,将现场密密麻麻聚在一起观影的150多名观众的脸映得发亮。
在市工人文化宫今年的露天电影放映季中,红色老电影成了最具人气和流量的大IP——哈尔滨的清凉晚风裹挟着几代人的记忆,在穿越时光的露天电影场域中碰撞激荡,完成一场又一场跨越代际的集体对话。

卸下一天的忙碌,几代人奔赴“夏夜仪式”
当晚不到17时,职工文化广场院内热流涌动。很多老人早早来到露天电影放映现场占座,还有老人坐着轮椅前来;有人特意带着小马扎“见缝插针”,找到最佳观影位置。现场渐渐坐满,不少孩子直接“散落一地”,席地坐在老人们脚下;年轻人则直接站在场地后方,伸着脖子等待电影开演。空气里浮动着的细碎交谈声渐渐停息——电影《小兵张嘎》开演了。

电影放映的100分钟里,每个人的眼睛在夜色中被映得亮亮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尤其是看到嘎子智斗胖翻译的情节,随着孩子们“嘎嘎”的笑声,很多观众还不约而同鼓起了掌……

不少观众告诉记者,他们有的家就住在附近,自从市工人文化宫开始举办露天电影活动,他们几乎天天到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好多朋友好信儿,也跟了过来。一些年轻观众,是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得知消息,下了班专程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过来;有人只是听说了“放露天电影”的消息,尽管不知道每天放哪部电影,但还是抱着“拆盲盒”的心态好奇赶来……

孩子们为嘎子爬树偷枪屏住呼吸,中年人因胖翻译官啃西瓜的滑稽相笑得关掉手机,老人则在八路军冲锋号响起时看得出神……无关年龄与职业,几代人在一方院子中,因为一部露天老电影,紧密围在了一起。卸下一天的忙碌,也卸下白天的角色,奔赴这一场怀旧的“夏夜仪式”,在黑白光影中完成了又一场“时光穿越”。

“几十年过去了,仿佛又回到儿时的夏天”
朱凤琴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小声给孙子“解说”。《小兵张嘎》放映结束,她意犹未尽,迟迟不愿离开。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小孩儿,哪能理解我们那个年代的乐趣儿。”她向记者回忆自己那个“有晚风,又有蝉鸣”的童年:十来岁的时候,那年月家家户户白天忙完,傍晚大人领着孩子们,带着小板凳,挤在生产队公社里看电影。“《小兵张嘎》啊、《地道战》啊……那当时老喜欢看了,心情老激动了,跟着大人一边看电影一边鼓掌,手都拍肿了……”

朱凤琴坦言,有时候她跟孩子们看电视,也会看到《小兵张嘎》。有些兴奋,也会有那么点儿失落——电影还是那个电影,但儿时牵着大人的手,小伙伴们凑在一起看电影的美好回忆,像是一去不复返了。后来,她在手机上偶然刷到市工人文化宫放露天电影的消息,“激动得不得了,第一天我就带着全家孩子们一起来的。电影放完,我们全家还在这儿合了张影”。

尽管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老式电影放映机,但技术条件更先进了,老电影更清晰真切了,童年的记忆也跟着清晰起来了。朱凤琴告诉记者,在工人文化宫最近每天播放的露天电影中,“当然还是老电影人气高,来的人格外多,男女老少都有,坐都坐不下,大家都特别积极”。

露天老电影,将陌生的人们凑近,在同一方屏幕里共通情绪与记忆——为嘎子的机灵发笑时,笑声是共通的;为革命岁月动容时,感动也是共通的……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们拉回到那个最朴实、最亲密的岁月里。在包括朱凤琴在内的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看来,露天老电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去的热血,也映出了当下的温暖。
怀旧不是复刻过去,是从经典里找到连接的纽带
“嘎子战斗力爆表!”“《小兵张嘎》还是我心中老电影的妥妥C位!”采访中,很多年轻观众带着网络热词,向记者表达了如今再看这部老电影时的感受:“小时候看,觉得嘎子调皮,现在再看,小英雄鲜活、勇敢、真实、可爱,充满智慧,有血有肉。”

他们中,很多人在看电影时,依然能准确接下一句台词。老电影里的经典片段,就像刻进骨子里的DNA。他们告诉记者,带着孩子来看,不仅是怀旧,“也让孩子们知道,我们那时候追的星,都是什么样的小英雄”。
“老电影好看又耐看,也常看常新。”市工人文化宫露天电影负责人告诉记者,怀旧并不是为了复刻过去,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怀旧的、跨越时空的载体形式,接续文脉,让人们从经典中找到连接革命精神的纽带,在代际传递中永放光芒。

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礼赞百年辉煌,共赴光影之约”公益电影放映月活动,通过露天电影这一复古形式,让市民在怀旧的场域中,通过经典光影重温红色历史,感受革命精神,传承文化记忆。露天电影计划在职工文化广场免费放映至10月初,将精选口碑好、受欢迎的好电影,包括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老电影——它们既是烽火岁月里热血担当的见证,也是和平年代温情传承的载体。
实习生 佟波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坤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