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数字资产成为新农资”,从“产销对接”迈向“价值共生”……8月2日上午,2025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论坛在哈尔滨太阳岛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企掌舵人、学者及行业专家围绕“优化农业产业链,推动产销深度融合”展开深度对话。论坛现场,嘉宾们破局求变、共谋未来——从产业链短板精准把脉,到创新模式破茧突围,再到融合生态长远布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掀起一场思想激荡与智慧碰撞的风暴。

产业链短板凸显:从生产到流通有多重梗阻
嘉宾们认为当前农业产业链仍存在多环节短板,成为制约产销融合的关键瓶颈。
在生产端,分散化经营与标准化缺失问题突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范蓓指出,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数据获取困难、技术应用不均,难以满足消费端对品质一致性的需求。麦麦科技集团创始人孙奥补充道,生产经营主体分散使得标准技术难以统一,形成 “信息孤岛”,种植决策多依赖经验而非市场需求,易引发滞销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加工环节的增值能力不足同样显著。起时集团创始人时凤轩提到,初级农产品加工溢价率低,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限制了电商渠道的拓展。聚龙吟控股集团董事长魏喜妹也表示,缺乏精深加工技术会导致农产品商业价值难以释放,削弱市场竞争力。
流通与市场端的问题则体现为冷链薄弱、信息壁垒与品牌混乱。海尔食联网CEO张瑜指出,我国农产品冷链覆盖率不足,采摘后损耗率仍然较高,且流通环节过多导致成本攀升、价值链分配不均。国家广告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李庆雨强调,区域品牌体系交错、标准缺失加剧了“买不到好产品”与“好产品卖不出好价”的矛盾,部分直播平台的低价内卷甚至导致全产业链亏损。

破局路径探索:技术标准与数字化协同发力
针对产业链短板,嘉宾们结合实践提出了多元化的破局思路,“技术创新”“标准建设”与“数字化赋能”成为核心关键词。
技术创新为品质与成本平衡提供解决方案。范蓓以青稞加工为例,柔性绵膜技术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留控糖成分,实现 “优质不高价”。孙奥则分享了智慧农业实践:通过AI技术控制柑橘水肥,使合作社销售额从1500万元增至1900万元,果径增大、花皮率降低;在云南蓝莓种植中,AI云端服务让小农户大果率提升20%,缩小了与规模化企业的差距。
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是打通产销的关键。李庆雨以贵州蜂糖李、五常大米等案例说明,通过溯源体系与标准细化,可实现优质优价。张瑜介绍的海尔食联网模式则从需求端倒逼标准统一,通过数字化平台规范种植、加工、烹饪全流程,比如在丰台区试点中实现学校、社区等场景的精准供给。
数字化成为重构产业链的重要引擎。孙奥提出,需通过政府部门整合基础数据、科研院所制定标准、链主企业搭建平台(如新华网 “溯源中国”),打通生产与消费的信息流。时凤轩则强调直播电商的数字化价值,认为其不仅是销售渠道,更能通过展示生产加工过程重建消费者信任,实现“数字资产成为新农资”。

融合发展展望:从“产销对接”到“价值共生”
嘉宾们普遍认为,农业产业链的优化不应止步于环节打通,而应迈向“三产融合” 的价值共生体系。
在模式创新上,“订单农业”与“产销分离”成为趋势。魏喜妹提出,生产端专注研发、销售端专注渠道,可降低双方成本,聚龙吟通过全国70多个销售中心实现的“订单式生产”,已为多地农产品解决流通与销量难题。张瑜的“需求倒逼”模式同样值得借鉴,通过消费者健康数据反向定制种植加工计划,使农业从“产得好”转向“卖得值”。
在业态延伸上,“农业+健康+文旅”拓展产业边界。李庆雨将地理标志农产品与北京中轴线等文化IP结合,在文创店销售中实现农文旅融合;范蓓则指出,农产品正从提供营养向“情绪价值”升级,功能性食品、适老食品等新赛道潜力巨大。
在主体协同上,多元力量需形成合力。王翔总结道,科研机构需突破技术瓶颈,企业应主导标准制定与模式创新,政府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最终实现“科技赋能品质、标准保障规模、数字重构关系”的良性循环,让农业产业链在转型中释放更大价值。
哈尔滨日报记者 霍亮/文 刘洋 霍亮/摄
编辑:胡英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