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有外语角吗?”“有人想一起参加外语角吗?”
两条看起来普通的小红书帖子,一经发出便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由网名“元一”的博主随手发起的线上提问,短短一个月后竟真正在哈尔滨落地生根——“语伴多语角”就此诞生。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和核心组织者,“元一”不仅在线下张罗,更用心记录着每一次相聚的精彩瞬间。每期活动结束后,她都会将活动现场的小视频上传至小红书。镜头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朋友围坐畅谈,中英日等多国语言交织,欢声笑语不断。这些充满活力的现场视频,引发了无数哈尔滨网友的围观与好奇,评论区里“求地址”“下次什么时候办”的询问不断。
截至目前,语伴多语角已成功举办5期活动,参与人数破百人。带着对“网红外语角”的好奇,记者专访了80后创办人唐艺家(元一),探寻这个快速成长的城市语言交流平台背后的故事。

2.0版外语角:打破传统,重塑社交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外语角往往局限于高校的语言练习平台或语言机构的引流手段,通常是单一语种、特定人群的小范围“闭环”聚会。然而,在哈尔滨诞生的“语伴多语角”,却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这个被参与者视作2.0版本的外语角,并非单一语言的交流站,而是一个在同一空间里,通过英语、日语、俄语等多语种,围绕开放式话题的一个沉浸式沙龙。参与者跨越了身份界限——无论是海归、外企精英、央国企工作者、创业者还是国际友人,大家坐在一起,打破圈层,碰撞出创新、破圈、多元的社交新火花。

与常见外语角的纯闲聊模式不同,这里会设定一些主题式交流。让创办人唐艺家记忆犹新的一个主题是“我的超能力”。参与者们用不同语言编织着奇幻世界:有人渴望“穿越时空”助人解困,有人梦想“瞬间移动”环游世界,有人想拥有“读心术”探知自己喜欢的人的心意……在这里,现实里的真实身份被暂时遗忘,思绪与灵魂自由碰撞、共鸣,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都能找到“实现”的支点。
同样得到极大满足的,还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海归们常被问及对他们对当地国家的印象、旅行推荐和语言魅力;一位精通五国语言的摩洛哥小哥,则成了英语组参与者们了解摩洛哥社会话题的窗口;足迹遍布多国的日本参与者,经常被大家追问文化的不同体验;还有一位英国参与者,带着他专门淘来的上海牌老式相机,引发众人“为何钟情于中国古董相机”的强烈好奇……

在这里,参与者们能够打开五感,“畅游”体验不同的世界文化,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更令人意外的是性格变化。唐艺家告诉记者,一位连续参加了5期的日语参与者,原本性格非常内向,但在这样开放包容、放松自在的氛围中,得到了鼓励,不断突破自我。
在不少参与者看来,这远不止一个语言“练习场”。唐艺家正引导大家在哈尔滨耕耘出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交小天地”,一个融合了社交温度、文化厚度与思想活力的独特场域。
从上海到冰城,“尔滨人的热情”助推外语角“破冰”
今年4月,语言爱好者唐艺家从上海来到哈尔滨生活。初来乍到,她原本想通过参加外语角融入当地,结识一些懂外语的朋友或海归,但寻了一段时间,她意识到在上海已经非常火爆的外语角社交形态,在哈尔滨找起来却有些困难。于是,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她在小红书上试探性地抛出两个问题:“哈尔滨有外语角吗?”“有人想一起参加外语角吗?”没想到,帖子意外点燃了众多哈尔滨网友的好奇心。这份热切的反馈,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哈尔滨的语言爱好者们打造一个这样的社交圈,一个能让大家练口语、交朋友、一起“看世界”的空间。

创办之路并非坦途,现实问题接踵而至。首要解决的就是场地。筹备初期,唐艺家和队友四处奔波,线上搜寻、街头探访,找过不少地方,却都因条件限制未能谈拢。转机出现在一个朋友的支持,提出将外语角放在自家酒吧。今年5月初,“语伴多语角”第一期活动终于在酒吧开了起来。
有了试水经验,唐艺家继续寻找更好的机会。一次偶然,她将目标锁定商场1楼的乘以书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唐艺家向商场运营负责人表达了自己创办外语角的初衷和对书房氛围的喜爱。为抓住机会,她和团队连夜做了一份合作海报试样,带着热气腾腾的方案,决心“赌”了一把。最终,她的真诚与行动力打动了负责人。

唐艺家告诉记者,“语伴”这个听起来很温暖的名字,是由一位参与者提议。“语伴”(YOURBANK),巧妙谐音“与你相伴”,寓意“语言伙伴、语言陪伴”。“Bank”一词有“堤岸”之意,象征在外漂泊时如归家港湾般的温暖依靠。这个名字,与外语角营造的氛围高度契合。
当被问及为何千里迢迢从上海来到哈尔滨,唐艺家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最初是在2023年底,我被网络上爆火的冰雪大世界吸引,了解到哈尔滨正全力打造旅游城市,这让我心驰神往。”尽管那个“尔滨”爆火的冬天,唐艺家未能成行,但去年夏天她终于第一次来到哈尔滨,真切感受到这是一座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的城市。今年再来,那份舒适与亲切感,让她决定要留下来。
她动情地告诉记者,在创办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东北人的古道热肠。经费紧张时,一个叫“老黄”的哈尔滨专业摄影师主动扛起义务摄影的活儿,总是爽朗地说:“没事儿,我就是想过来帮你!”正是无数“尔滨人”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让唐艺家与哈尔滨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缘分。在这个上海姑娘看来,这趟从上海到冰城的旅程,不仅开启了一个外语角的“破冰”之旅,更是因为心与心相互靠近、彼此温暖,给了她更多底气、更多信心。

因热爱而联结,哈尔滨给了她圆梦的热土
唐艺家还有另一重身份——在上海,她做了10年的古奢店店主和高奢美学讲师。如今在她看来,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业,内核都是“联结”——古奢品承载着时光的温度,编织着人与物的情感纽带;而语言,则如无形的桥梁,架通心与心之间的沟壑。
她积累了15年“从0到1”的人生经验。和大部分同龄女生一样,从“不再伸手向家里要米”的成年宣言开始,她曾一天打三份工,用攒的钱全部投入日语学习中,用10个月从零基础啃下日语N2考级;在日本读书工作生活的5年时光里,她一路从商场向导的基层小时工做到社长助理。在经历日本大地震的生死考验后,她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最终确定“人一生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她依然选择从零开始,进入日本大型奢侈品连锁企业,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直到2015年她决定从零开始自主创业,在上海开一家古奢店。

在她看来,15年“从0到1”挑战的信念,成为创办外语角的动力。从最初蓝图构想到吸引首批志同道合者,从交流模式革新到促成陌生人因语言结缘,每一步都踏在她无比熟悉的“0到1”节拍之上,每一步都“带着骨子里的爽感与成就感”。
同时,哈尔滨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给了像她一样怀抱梦想的年轻人以土壤。在这里,语言是温暖的纽带,串联起不同背景的人,让思想在碰撞中迸发火花,让心灵在交汇中找到共鸣。她向记者透露,未来她还会将更多语言融入这片热土,期待多元语种在这里扎根初成长,期待与更多“尔滨人”在这里体验更多不同的人生。
实习生 佟波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坤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部分图片由唐艺家提供
编辑 张鑫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