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大湾区遇见大东北,当珠江遇见黑龙江,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双向奔赴”正在谱写区域协同发展新范式。黑龙江和广东两省以“资源”为支点、以深哈产业园为样本、以万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用合作实践蹚出一条“政府搭台、市场唱戏、资源变现”的南北协作新路径。
8月3日下午,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举办“广东企业对话高质量发展区域合作圆桌会”。各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牵动大湾区与东北振兴的战略联动议题。龙粤合作正以加速度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
双向奔赴,破局区域发展不平衡
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陈凯星说,2017年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印发,明确了黑龙江与广东、哈尔滨与深圳等对口合作关系,“这是我国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从《方案》落地,到“10+10产业体系”与“4567产业体系”深度对接,两省在园区共建、科教医疗、农业合作等领域打造出一批典范项目。
陈凯星特别强调“冷资源”的战略价值:东北的低温优势为数据中心降温提供天然解决方案,而广东的资本、技术可助力这一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这种资源互补的逻辑,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通过战略对接,将南北的产业优势、科研优势与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双向支撑。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跨区域协作新范式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晋周以深哈产业园为例,总结出“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协作新路径。自2017年深哈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以来,两地以产业园为载体,将哈尔滨的人才资源、产业空间与深圳的技术资本、品牌渠道有效嫁接,推动深哈产业深度融合。
这一模式不仅探索出南北协作的“金钥匙”,更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标杆。张晋周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产业体系与东北的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战略定位协同,通过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优势输出,为东北振兴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8年来两省在体制机制创新、干部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龙粤合作取得新成效,印证了“大湾区大东北”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支点的潜力。

从外资集聚到万亿集群,协同发展再升级
广州市贸促会主任陈思民以数据展现湾区与东北产业协同的实践成果:2024年全国新设外资企业5.9万家,其中8445家落地广州。这一数字,体现了广州作为“资源的传送带和放大器”的桥梁作用——通过30个产业研究院、11个区级分支机构,广州国际商会链接6000余家企业,推动与美国、日本等国的经贸对接,为东北企业对接全球资源提供平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州计划用五年时间打造“1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4个三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正是湾区经验与东北产业空间结合的切入点。陈思民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化营商环境、完备产业体系与东北的资源禀赋深度融合,不仅能推动南北共赢,更能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实践样本。
从“珠江活水润黑土”到“冷资源变热产业”,龙粤区域合作正以战略对接为笔、创新路径为墨、产业升级为卷,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南北协同新图景。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终将迸发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鸣霄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编辑:胡英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