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哈尔滨,这座镌刻着百年风云的北国名城,不仅以冰雪与欧陆风情闻名,更孕育了一批承载城市根脉的老字号——三八饭店的热气氤氲着几代人的烟火记忆,同记商场的吆喝声里藏着“诚信为本”的商道传承、老鼎丰的糕点与月饼裹着哈尔滨人的甜蜜与念想……它们不仅是商业地标,更是城市文化的活态史诗。
时光奔涌,老字号的故事从未褪色。它们见证过哈尔滨的繁华变迁,承载着市民的集体情感,也迎接着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即日起,本报推出“冰城老字号”专栏,打捞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匠心与坚守,记录老字号拥抱年轻消费者的破圈实践,和读者一起看城市商业遗产与潮流对话中焕发新生。通过报道,展现这些老字号的品牌魅力与文化价值,让它们在新的故事里书写更绵长的城市记忆。
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八饭店里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这个承载着48年历史的饭店,是几代哈尔滨人的集体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开始广泛参与社会工作,先后出现了第一支女子测量队、第一支女子钻井队,涌现出女瓦工、女拖拉机手、女飞行员等众多杰出代表。在此背景下,哈尔滨于1958年创办了三八饭店,以“女性当家”的创新模式,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业标杆。三八饭店始终秉持物美价廉的品质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口碑。
三八饭店的诞生与成长:从“十姐妹”灶台到自动化饭店,女性力量铸就时代标杆
1932年,在哈尔滨道外南三道街64号,一家名为新记独一处的饭店开业了。饭店面积仅60平方米,以经营饺子为主,生意异常火爆,尤其是三鲜馅饺子味道堪称一绝。1945年该店更名为德发园饭店,主营熘炒菜。1956年公私合营后饭店收归国有。1958年8月1日,在德发园饭店的基础上,全部由女职工组成的国营三八饭店诞生了。
三八饭店初创时仅有10名女职工,平均年龄30岁,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十姐妹饭店”。据时任三八饭店党支部的书记杨明丽回忆,当时很多女同胞都特别想进饭店工作,但都要经过严格筛选才能入职。这些女职工大多来自零售业和餐饮业,很快这支队伍壮大到近百人,成为哈尔滨餐饮业女性从业的标志。
创建三八饭店时,最棘手的难题便是缺少能独立掌勺的女厨师。1959年8月18日,《哈尔滨日报》登载《班翠霞上灶》一文,讲述了三八饭店主厨班翠霞的故事:1958年7月,当时的道外区商业局想开设一座全部由女性来经营的饭店,唯独没有能上灶的女厨师,而班翠霞则从“挂浆里脊”都不会做的白丁,成长为哈尔滨国营饮食业首位女厨师,让“菜谱上的菜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此后,为了提高三八饭店的饭菜质量,特一级烹调师盛英杰、鲁菜名师赵永省、面点师林丛之等男厨师先后到三八饭店工作,培养带动一批女性烹调技术人才,其中特一级烹调师刘凤兰、一级烹调师孔淑琴、一级面点师曹秀英等业务骨干脱颖而出。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企业生产能力,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哈尔滨工业领域涌现出多名技术革新专家。而饮食行业则以三八饭店为代表,走在技术革新的前列,被誉为“全国最早的一家自动化饭店”:通过自动化改造,饭店正门可以自动启闭,进门后有自动洗手机;餐桌配备点餐按钮,菜品可由空中滑行传菜机直达餐位;后厨配备万能灶、自动切菜切肉机、自动和面机、自动洗碗机等。1959年,哈尔滨研制的中国第一台自动饺子机,也率先在三八饭店投入使用。
自动饺子机的诞生,在全国饮食行业产生了极大震动。这一标志性成果先是被送往当时的商业部展示,1960年更是进入中南海。刘少奇亲自到中南海食堂察看饺子机,并给予高度评价。
饺子机背后的温暖:国家领导人与三八饭店的技术革新之约
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赴哈尔滨参加东北地区协作会议。会议期间,总理了解到哈尔滨刚刚研制成功的自动饺子机正在三八饭店投入使用,会议结束后专程前往视察。
随行人员向总理介绍,饭店的门是自动的,只需脚踩踏板,门就会开启,总理饶有兴致地踏上踏板尝试。杨明丽请总理先到楼上休息,总理笑着摆摆手说:“不,我们先去看看。”在灶房,饭店经理于秀莲向总理详细汇报了技术革新情况。在万能灶前,服务人员介绍了其可一火多用,总理听后,微笑着连连点头,称赞道:“好啊!这能节省不少煤呢!”随后,总理来到面案组。杨明丽回忆,总理对自动饺子机格外关注,目不转睛地观看操作过程。总理拿起一个机器包出来的水饺,反复端详,说道:“这和手工包得不太一样。”于秀莲连忙回应:“我们正准备改进,争取和手工包得一样好。”总理满意地点点头。
据杨明丽回忆,总理向来注重勤俭节约,身边的工作人员事先特意交代,只准备普通的工作餐。于是,饭店置备了几道东北家常菜:炒绿豆芽、渍菜粉、炖冻豆腐、茄子炖土豆等,还有锅包肉。总理热情地招呼饭店工作人员一起坐下用餐,其间,总理鼓励大家:“服务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很光荣的,要好好为人民服务。”“要培养好女厨师,培养女干部。”服务人员端上了主食,有开花馒头、包子和机器包的饺子。随行人员小声说:“总理在外用餐从来不吃水饺,怕给主人添麻烦。”总理笑着接过话:“今天破例,这机器包的水饺,我可得尝尝。”说着,总理夹起一个水饺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后说:“好吃!味道不错。”
现场,总理对厨师和面点师说:“做得很好,我今天吃得最多,特别是你们的机器水饺,我回去后要派国务院的厨师到你们这里来学习。”说完,总理转过身,对陪同参观的省市有关领导说:“能不能把你们的饺子机送给国务院一台?”杨明丽回忆,后来这两件事都落实了,饭店送去了饺子机,国务院派来两位女厨师学习交流了两个多月。杨明丽说,总理的到来,让职工们倍感幸福和光荣。这段温暖而难忘的经历,成为三八饭店职工心中永远的珍贵回忆。
老字号的兴衰与新生:坚守与创新交织,老灶台升腾新烟火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三八饭店声名远扬,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先后接待过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参观团和代表团,至1979年其年营业额突破70万元,当时哈尔滨市国营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33元。
1980年,三八饭店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当时的省服务局拨款12万元,为饭店接上三楼并进行改造,总面积扩大至1047平方米,餐座350个。改造后一楼设便餐部,二楼为中餐部,三楼则是中餐高级间。三层餐厅均设有独立厨房,上菜时秩序井然。1984年,当时的市服务公司在三八饭店组建技术开发公司,使这里成为哈尔滨市饮食业培训基地之一,首批招收学员60名。师资力量除饭店原有的一级厨师、二级厨师以及8名三、四级红白案厨师和4名二级服务技师之外,又聘请特级红案厨师刘东来、一级白案厨师任家常、一级服务师王桂兰担任教师。三八饭店将教学研究与服务实践相结合,推动菜品和服务持续升级。
1985年,刘东来调入三八饭店担任经理。他从四川成都请来川菜名师,大胆引进正宗川菜。1986年,当时的市商委拨款10万元装修饭店二楼川味餐厅,三八饭店迅速成为哈尔滨饮食业的川菜风味中心,在餐饮市场掀起一股川菜热,当年营业额达97万元。1988年,三八饭店将一楼改为冷饮厅,销售冷饮、面包和点心。这里的冷饮独具特色,当时哈尔滨流传着“道里马迭尔,道外有三八”的顺口溜,足见三八饭店在哈尔滨冷饮市场的地位。
不过,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竞争日渐加剧,曾在哈尔滨红红火火的三八饭店,却未能跟上市场变革的步伐,渐渐门庭冷落下来。1995年,二、三楼的餐饮业务正式停业,仅保留一楼冷饮厅继续经营。2006年10月,拥有48年历史的三八饭店全部停业。
但三八饭店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2025年1月,承载着老字号历史的三八饭店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北头道街重获新生。这座二层青砖小楼,还原了当年的餐厅面貌,同时延续了老店“餐饮+冷饮”的经营模式,复原经典菜品与冷饮口味,让顾客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三八味道。如今,新生的三八饭店不仅是一个品尝地道东北菜的好去处,更是一座连接城市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持续书写着哈尔滨老字号在新时代的精彩故事。
温蕊宁 哈尔滨日报记者 李佳琪 文字整理/摄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