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延寿县中和镇先锋村以东的莽莽林海中,深藏着一处鲜为人知却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革命遗址——金高丽沟抗联第三军密营。它地处东老爷岭支脉套环山双丫岭下的隐蔽沟谷内,东、北两面环山形成天然屏障,西北距宝兴林场约6公里。这处环境幽深、地势相对平坦的沟谷,正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精心挑选、符合严苛密营选址要求的理想之地。

“赫赫有名的抗日将领赵尚志将军及其所率部队,就曾依托这片密营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延寿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队员潘姝告诉记者,作为1935年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后为东北抗联第三军)修筑的重要后方基地,金高丽沟密营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抗联将士休养生息、秣马厉兵的关键所在。根据历史记载与考察发现,此处营盘的核心区域包括一片面积约135平方米的营房基址,以及扼守北面山头的3处防御掩体。

“这处尘封已久的密营,在1959年第一次文普时重见天日。”潘姝说,当时,延寿县委宣传部、民政科、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察队深入遗址,从冻土中发掘出沉默的证言:重机枪子弹、弹夹、弹壳和手枪套,见证了曾经的激烈战斗;斑驳的洋瓷茶缸、菜盆、饭碗残片、小碟,诉说着战士们极其简陋的生活日常;还有男女胶鞋底、马镫,无声地记录着装备的简陋。这些跨越时空重现的军事用品、生活用具与装备,正是金高丽沟作为抗联密营和那段烽火岁月最直接的铁证。

鉴于其重要的历史价值,金高丽沟抗联三军密营遗址于1998年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地标。然而,时光流转与自然侵蚀,给遗址的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时,这里的营房基址已不复存在,仅余北山上的3个掩体尚可辨识。到了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普查队员们踏查现场发现,当年“三普”记录在案的3处防御掩体,也在长期风雨剥蚀和地表活动影响下,几乎被填平,原始形态特征模糊难辨,与十几年前相比已发生显著退化。

尽管地面遗迹日渐模糊,但金高丽沟抗联密营遗址的历史光芒却从未黯淡。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延寿县乃至整个北满地区坚持艰苦卓绝武装斗争的核心物证,这处密营曾由赵尚志将军率部亲自修建和使用,是抗联将士们在极端困苦条件下建立根据地、保存革命火种、开展军事训练与政治学习、伺机打击日寇侵略者的历史丰碑。其独特的选址(隐蔽山沟、依山据险)、布局(营房区+防御掩体)以及出土的珍贵文物,为后世研究东北抗联密营的建设标准、后勤保障体系、防御战术、部队日常生活及装备水平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坐标,具有极高的军事历史研究价值。

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高丽沟抗联密营遗址承载着传承伟大抗联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使命。它虽然静默于山野,却永远是那段不屈抗争历史的重要讲述者,提醒后人铭记先辈的牺牲与荣光。
田聪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大星
(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王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