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9时许,在哈尔滨火车站南广场公交站台附近的志愿服务岗前,一面鲜艳的“哈尔滨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的大旗迎风飘扬,十分耀眼。十余名身披志愿服务绶带的老年志愿服务队员分散在各公交站台前为询问乘车线路的游客指路。
“老年志愿者服务很贴心,我们心里暖暖的!”
在为旅客指路服务的老年志愿者中间,有3位刚刚加入老年志愿者行列的新兵,他们就是曾被誉为“冰城活地图”的已故老年志愿者王长亮的儿子王维柱、女儿王秋菊和女婿曹春林。
记者采访时恰遇一对从沈阳来哈旅游的中年夫妻询问去防洪纪念塔应该坐啥车,王维柱立即上前介绍:“可以在这儿乘坐16路、103路公交车到防洪纪念塔友谊路站下车,也可以乘坐地铁2号线在中央大街站下车后沿中央大街一路向北,步行前往。”
两位外地游客闻听后说道:“好,坐地铁去吧,还能逛逛中央大街,哈尔滨火车站前的老年志愿者真的很贴心,让我们心里感到暖暖的”。
“为了父亲的嘱托,也为了让志愿服务薪火相传”
2019年10月3日,记者曾经采访报道过哈市86岁的老年志愿者王长亮老人在哈站义务为旅客指路、换零钱,当时王长亮已经连续13年坚持在哈站前广场做志愿服务了。
2022年12月,王长亮老人因病去世。临终前老人曾对子女们说:“希望孩子们能够完成他未尽的事业,把志愿服务继续做下去”。
今年已经60岁的王维柱和刚刚退休的妹妹王秋菊都记下了父亲的嘱托。当他们看到哈站老年志愿服务岗重新启动后就主动联系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申请加入老年志愿者团队,希望继续父亲的志愿服务,完成老人的夙愿。王秋菊的爱人曹春林得知此事后也想一同加入了老年志愿者。
为了学习弘扬王长亮老人的志愿服务精神,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经过研究后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并将王维柱、王秋菊、曹春林3人编入王长亮老人当年所在的老年志愿服务岗第三服务组。24日上午,市老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吴月文、书记张勇为他们佩戴了志愿服务的绶带,3人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志愿服务生涯。
“冰城活地图”13年为10余万人提供服务
2006年初,王长亮就开始在哈站做志愿服务,当时是每星期来一次。后来王长亮改为每天上午都来为大家指路、换零钱,并常年坚持。由于他将全市各条公交线路都熟记于心,为许多游客、市民提供了服务,王长亮还被誉为“冰城活地图”。
2019年春运期间,记者采访王长亮时,哈尔滨最低气温零下30℃,他依然坚持每天上午从家坐1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哈站,在公交站台为旅客服务。当时记者曾经问过他在哈站做志愿服务要坚持到什么时候,他当时说“要坚持到哈站南广场改造工程竣工”。后来哈站南广场竣工,面对记者提问,王长亮表示:“哈尔滨火车站改造工程结束了,我原本打算休息了,但了解到新竣工的哈站广场许多人还不熟悉,还需要我,我身体也还可以,我就继续坚持……”
从2006年至2019年,王长亮老人连续13年在哈站老年志愿服务岗为外地客人指路、换零钱10余万次,受到外地游客和哈市各界点赞。
“让冰城志愿服务代代相传”
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如今哈站前老年志愿服务岗的5个志愿服务组按组排序,轮流上岗。志愿者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
这些平均年龄64岁的老年志愿者们在日常志愿服务中非常认真,许多人都能主动记下途经哈站的许多公交线路的沿途站点和景点,全市的主要地标建筑他们也都熟记于心,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称赞。
哈市老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吴月文对记者说:“志愿者协会在站前广场设立的志愿服务岗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志愿服务岗已经成为哈市的一张城市名片,累计为外地游客服务数十万人次,成为冰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此次重启志愿服务岗,并吸纳了王长亮老人的3名子女加入,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来学习王长亮老人的志愿服务精神,继续做好冰城的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代代相传。”
孙奥 哈尔滨日报记者 黄晏君 文/摄/视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