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党建引领打造“民俗文化之乡” | 延寿县青川乡蹚出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3-09-17

铝箔画、中国结、手钩花……近日,在延寿县青川乡举办的首届民俗文化节上,来自该乡十里八村的民间手艺人纷纷展露指尖技艺,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展示了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延寿县青川乡通过培育民俗文化“造血细胞”,推进民俗文化人才建设,以党建引领民俗发展,成功蹚出一条“党建+民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幅幅铝箔画 画出美好新生活

“咱这铝箔画,都是用废弃的易拉罐雕刻、打造而成的,属于变废为宝。你瞅瞅多好看!”

延寿县青川乡新民村村民李延喜指着墙上的一幅幅铝箔画作自豪地说:“以前的作品很多都拿去参展了,这几年,我的工艺品去过不少展会呢。”

今年是李延喜创作铝箔画的第12个年头,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的他不仅通过养殖大鹅走上小康之路,还先后获得“哈尔滨市优秀共产党员”“哈尔滨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等12项荣誉。如果说养鹅是李延喜为了生活做出的选择,那么画画和做工艺品则是他生活中的最爱。12年间,他用电钻、电锯、砂纸这些常见的工具,创作了200多件铝箔画作品,诗词、名画、山水、人物等内容均有涉猎。《天下第一寿》《中国梦》等一大批经典作品受到人们青睐。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这也是我不懈的奋斗目标。”李延喜告诉记者,他正筹划开办“铝箔画”技艺兴趣班,在全乡和全县推广铝箔画制作技艺,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手艺,为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个中国结 结出文明新乡风

“我们利用农闲时间制作中国结,这既是我们的兴趣爱好,又能为家庭增收1000元左右,一举两得。”在村民张春玲家中,她和伙伴边说笑边编织着“中国结”。一根红绳经过她们的巧手加工,通过缠、绕、抽等工序,寓意美好的“中国结”就制作完成了。

“‘中国结’的制作投入成本不高,在家里就可以做。我们通过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川乡北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志超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手工艺品编织产业,该村与“中国结”之乡山东省郑城县的中国结手工艺品制造企业——“轩然结艺”结成帮扶对子,为北顺村民俗手工艺品加工制作提供技术支持,发展纯手工精编系列、桃木系列、平安扣系列、家居系列等数10种产品。

2021年7月,北顺村的“中国结”手工艺品走上央视舞台,在“了不起的地方”栏目中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2022年7月,又代表哈尔滨市参赛获得优秀奖。今年9月,在参加黑龙江省劳务品牌大赛哈尔滨市选拔赛中再次获得优秀奖。如今,北顺村的“中国结”已成为延寿县一个特色品牌,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生机勃勃。

一朵朵手钩花 钩出幸福新图景

一支钩针、几团绒线、一双巧手,令各式各样的“钩花”作品栩栩如生,五颜六色的花朵鲜艳欲滴,各种摆件现代时尚、活灵活现。

“我从事钩花编织已经三年了,现在一个月可以挣到2000多元,基本上够我和两个女儿的生活费了。”现年51岁的村民张秀丽告诉记者,过去,她家收入主要是靠务农,现在她通过学习钩花编织掌握了手艺,农闲时就靠这手艺贴补家用,她能学会这门手艺,多亏了青川乡新胜村妇联主席包静茹。

“我从小就跟着家里老人学习手工钩织,非常热爱这项传统民俗技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姐妹学会这门手艺。”几年来,包静茹坚持组织村里30多名妇女一起学习“手钩花”技艺,通过创办培训班,带动了周边村民学习热潮。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匠心,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延寿县青川乡党委书记刘枫表示,今后将围绕打造“民俗文化之乡”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通过“一村一品”的方式,传承民俗文化、讲好乡村故事,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目前,延寿县青川乡已挖掘厚培民间“非遗人才”50余名,弘扬传承了根雕、核雕、剪纸、柳编等10余项民俗技艺,其中,“铝箔画”“中国结”等两项已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收获了一批“看得见”的文化成果。

杨洋 李烨涵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大星 文/摄/视频拍摄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