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翻金,稻香阵阵,磨米厂里机声隆隆。位于通河县乌鸦泡镇的“龙江第一镰”磨新米了!开镰20天来,第一批稻谷经过自然晾晒,磨成油汪汪的新米,源源不断输送市民餐桌。
一进入9月,“龙江第一镰”就已经开始了水稻收割。有天气帮忙,今年的水稻少有倒伏,稻粒比往年成熟早且更加饱满。机械化作业进展很快,农机合作社成群的“铁牛”奔驰在田野上,丝毫没有顿挫感。
“今年这粮食嘎嘎干,含水也就15个,自然晾晒比烘干塔强,米粒完整,无裂纹。”“龙江第一镰”掌门人付鹏飞抓起一把新米,放在掌心搓了又搓,闻了又闻。社员们忙着将新米封箱、装车,一车车运出村,按照订单逐一派送。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近年来,通过发展订单化种植,稻农们从开春手里就攥下了一大把订单,第一批新米,发给最先下订单的客户们。一年的辛苦换来沉甸甸的收获,农户们笑逐颜开。
“龙江第一镰”今年共种植了11万亩水稻,从选种、泡田、育苗、插秧到秋收,每个环节都抢前抓早。付鹏飞说,因为种植了成熟期130天的早稻,这里每年新米上市比一般稻作区早一个月,因此得名“龙江第一镰”。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哪个环节都得往前抢,丰收实在来之不易。抢占市场就是抢效益,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乡亲们的收益,拓宽产业增收致富路。
通河县地处北纬45°优质农产品黄金产区,这里有80厘米厚的优质寒地黑钙土,养分丰富,有机质含量高。遍布山林的自涌泉水和川流不息的松花江,更为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提供了优越条件。
近年来,通河县持续壮大绿色农业,全县160万亩稻田全域推行绿色生态种植。“通河大米”营养含量位居全国高端米前列,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生产全程严格实施绿色农业“双百工程”,实现稻米从生产到销售的“六统一”,朝着“种植好品种、确保好品质、打造好品牌”的农业发展目标迈进,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