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鱼端上百姓餐桌。
“淡水鱼王”鳇鱼标本。
暮春,沉睡一冬的松花江,拥抱着和煦的春风与温暖的阳光,江面积雪融去,冰面逐渐断裂。松花江上层层叠叠、片片朵朵的冰块,欢快呐喊着向前奔去,人们把这种开江的自然现象叫做“跑冰排”。每逢这个时节,沿江两岸的人们都要举办开江节。松花江古老的开江民俗文化可向前追溯千年。
清明河水荡 谷雨开大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赋予鱼类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鱼”形文字的出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广泛利用鱼类国家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鱼”文化。鱼作为吉祥多福的意象图形在中华民族的渔猎文化中源远流长,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4月19日是谷雨,也是哈尔滨市开江民俗文化周启幕的日子。生活在松花江边以打鱼为生的赫哲族,在打鱼中总结出“清明河水荡,谷雨开大江”的经验,开江季宜食开江鱼。松花江这条母亲河,以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两岸无数儿女。清澈的江水中盛产“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其中,鳇鱼、白鱼尤为名贵。清朝时曾为贡鲜,近代诗人宋小濂曾写过“四海云深黄鹤远,一江水满白鱼肥”赞美白鱼的妙句,乾隆皇帝也曾写过咏鳇鱼的诗。
祈福祛灾 开江文化源远流长
最早最奢侈地享受开江鱼的,要数一千多年前的辽国皇帝了。据史料记载,辽国创造了“春水秋山捺钵”的体制,春水捺钵主要活动就是钓鱼捕雁。《辽史卫营》中记载:“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六十日后至鸭子河(松花江)……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将捕到的第一条鱼(鳇鱼)设“头鱼宴”,然后祭江祭祖,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多子多孙。同时,女真族等千里以内的酋长必须来朝贺。后来,金世宗册封松花江为“兴国灵圣公”,大行祭祀之事。
到了清朝,把酒酹江是康乾两代帝王的重要祭祀活动。曾诏令修建江神庙祭拜。康熙在祭江的同时,写下了《松花江放船歌》,乾隆也有《松花江打鱼歌》,足见他们对松花江的钟爱之情。《关东搜异录》中对清帝祭江有详细的描述。
在民间,每到开江时节,古人在泛舟捕鱼之时,都要进行神秘的祭江大典,以此祭奠江中的神灵,表达沿岸儿女对母亲河的恭敬和热爱,也希望水中的神灵能够保佑渔者的平安。民间亦流传着用双手抚摸开江冰,或用开江水净手的说法,以期祛病祈福、驱灾辟邪,求得新一年的平安吉祥和鸿运当头。
4月必吃开江鱼 冰城旅游新名片
时至今日,松花江开江鱼已经不单单是鱼类的概括名称,更成为了哈尔滨春季旅游标志性“名片”。
什么是开江鱼?江北老于头鱼馆负责人王女士告诉记者,只有在每年4月中下旬的二十几天内才能吃到正宗的开江鱼,其肉质鲜美,在中国著名的“四大鲜”中占有一席之地。开江初始,蕴藏着无穷力量的冰块、江水上下翻滚,在冰排和咆哮江水的拍击下,“憋屈”了四五个月的鱼儿都被唤醒鱼贯而出。这些鱼儿由于整个冬天的忍饥挨饿,体内的脂肪已经消耗殆尽、废物也排放得异常干净,其肉质变得非常紧密、不肥不腻,因此鱼肉会异常鲜美口感,与其他时节的鱼有很大区别。
如何辨别开江鱼?胖姐渔村传承人李强介绍,选开江鱼首先要看鱼肚子。江鱼由于运动量大,肚子上的肉很结实,摸起来硬梆梆的;养殖鱼的肚子摸起来很软。而且,江鱼的颜色略浅,鱼腹部发白,鳞片颜色金黄发亮,个头也小一些;养殖鱼则颜色深,体态比较浑圆。此外,也可以用手掰开鱼鳃看一下,真的开江鱼鱼鳃特别新鲜。另外,开江鱼由于脂肪消耗殆尽,很肥腻的一定不是开江鱼。
开江鱼主要包括名贵的“三花五罗”:鳊花、鳌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松花江流域内还有史氏鲟、鳇,以及大马哈鱼、乌苏里白鲑、日本七鳃鳗、细鳞鲑、哲罗鲑、黑龙江茴鱼、大白鱼等珍贵鱼类。福成厚江鱼壹号江北旗舰店行政主厨关士强介绍,开江季,“三花五罗十八子”,还有很多小杂鱼都能吃到,其中鳇鱼最为难得。鳇鱼是极其珍贵的鱼种,有“淡水大熊猫”之称,是开江鱼中的极品。鳇鱼古代为宫廷御用,如今,经人工培育,平常百姓也能吃到了。
哈尔滨日报记者 于博洋/文 王博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