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签、铁丝、纸壳盒、棉签棒、吸管、3D打印,橡皮泥、黏土、泡沫塑料球,看似简单的物料在哈九中松北校区高二学生的手中可谓变化莫测。在近日化学组开展的第四届微观粒子模型制作大赛上,展现了九中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哈九中松北校区化学组在高二学年开展了此次微观粒子模型制作大赛,比赛流程严谨而富有创意,同学们需要凭借掌握的理论知识,选取适宜的材料亲手制作模型。规则要求模型必须准确反映物质的内部结构,同时注重美观与创意的结合。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备课组还特别设立了奖励机制,优秀作品将在教学楼大厅进行展示。短短一周内,便涌现出百余件匠心独运的作品。
同学们巧妙运用牙签、铁丝、纸壳盒、棉签棒、吸管、3D打印技术等构建模型的骨架,用橡皮泥、黏土、泡沫塑料球等精心塑造出大小各异的结构粒子。在制作过程中,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调整微粒的大小比例、成键角度和键长等,力求模型的精确与完美。经过松北化学教研组老师的认真评选,最终评选出特等奖4名、一等奖15名、创新创意奖 2名、最佳制作奖20名,以及优秀奖若干名。这些奖项不仅是对同学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赞誉。同学们在模型制作比赛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为化学学习增添了无限活力。比如,特等奖获得者高二一班冷易酌同学利用了自学的焊接技术焊接碳骨架,用装药丸的塑料球壳当做碳原子,拼接出完美的C60分子。
在模型现场拼搭展示环节,同学们分成八个小组,每组两人,根据图片中的结构进行现场拼搭。同学们默契配合,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了模型拼搭,小组展示现场拼搭模型。
本次模型制作大赛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化学的魅力和实践的重要性。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