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和GDP,更离不开市民的幸福感。即将举办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的哈尔滨享有“音乐之城”的美誉,哈尔滨人的幸福感如轻拂的微风,悄然入心,也让这座洋气的城市变得格外的温柔浪漫,有滋有味。高雅音乐于哈尔滨的中小学生来说,早已是音乐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哈尔滨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从小开始,融入血液,流淌着“音乐之城”的浪漫。
高雅艺术进校园,哈尔滨的音乐教育从娃娃抓起
在哈尔滨,音乐课是必修课,每个孩子都需要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哈尔滨的音乐之城向来从娃娃抓起。有人说,当音乐课不再是每课一歌就是提升音乐素养的第一步。哈尔滨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早已走出自己的特色,以高雅艺术作为美育浸润的路径,让浓浓的音乐文化在城市里流淌。
继红小学将音乐入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让孩子在语文课上创作课本剧,在劳动课上学习劳动操,在美术课上“画”音乐名曲;哈三中直接在教学楼大厅放置三角钢琴,为学生搭起课间“迷你音乐会”美育小舞台;全市中小学在开设小提琴、萨克斯等特色音乐课的同时,各区县还遴选50所“课间戏曲操”试点学校;联合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建立龙江剧“雏鹰”传承基地,带动全市戏曲教学。
2014年以来,哈尔滨市教育局每年申请资金200万元,联合哈尔滨市交响乐团、歌剧院、话剧院、儿童剧院、少年宫小雪花艺术团等专业院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年专场演出200场。为了进一步普及高雅艺术,惠及更多学生,2024年还开设“专场演出校园行、艺术场馆美育体验、惠民专场演出、亲子美育互动”等项目,融合交响乐、民乐、芭蕾舞、皮影剧、儿童剧、话剧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审美体验悦动更多学生、让美育浸润更多心灵。
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而在于让高品位的音乐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应该在每节课结束时使儿童感到增长了力量,并盼望着下一次音乐课的到来。”音乐课对于哈尔滨的中小学生来说,正是如此。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为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哈尔滨市教育局不断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2022年开展全市万名音体美教师全覆盖培训,根据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设计10个精品课程;还联合哈尔滨音乐学院举办全市中小学校音乐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充分利用哈市音乐专业高校资源,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提升哈市骨干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今年,市教育局还成立了全市教师合唱团,以练促教,既彰显中小学教师艺术风采,又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不断促进哈市中小学校园合唱的发展,也为哈尔滨“音乐之城”增添色彩。
市少年宫“小雪花”成为“音乐之城”响亮名片
提升中小学生音乐素养,除了学校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外,还需要把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家庭音乐教育联通起来,让课内课外协同推进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哈尔滨市少年宫的作用功不可没。哈尔滨市少年宫可谓是艺术人才的摇篮,从1955年创建至今,在丰富孩子文化生活,加强少儿艺术教育的同时,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的艺术人才,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作曲家刘锡津、唢呐演奏家冯小泉、电影演员宋佳、世界名模肖冬梅,亚洲小姐郭金,美国著名华人小提琴演奏家薛苏里等都是从这里走上了艺术之路。哈尔滨市少年宫一直以来就是哈尔滨少年儿童向往的地方……
提到哈市少年宫,不能不提起少年宫最具有特色的小雪花艺术团。据市少年宫副主任、小雪花艺术团团长刘伟华介绍,小雪花艺术团下设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团及百人小提琴乐团、弦乐室内乐团、萨克斯重奏乐团6个乐团、4个合唱团、3个舞蹈团和影视表演团及小雪花艺术团预备团近1350名团员。每年参演参赛近百场,参演人次3000余人,六十年来累计演出几千场,观演人数累计达到20余万人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艺术人才万余人。2023年小雪花艺术团被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评为最具影响力乐团称号。为国家、省、市各专业团体、艺术院校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军乐团等艺术院校、专业团体及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输送了千余名专业艺术人才和艺术特长生。艺术团有千余名学员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连续参加了九届由文化和旅游部和哈尔滨市政府主办的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交响音乐会的专场演出。先后参加了第三届亚冬会、第四届特奥会等大型文艺演出近千余场。
小雪花艺术团还成为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作为文化小使者,代表黑龙江省少年儿童赴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先后赴日本、韩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在世界音乐之城维也纳金色大厅、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前的绿草坪、悉尼歌剧院、俄罗斯哈巴列宁广场、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均留下了“小雪花”孩子们演出的身影,向世界展示了东方音乐之城少年儿童的艺术风采。在艺术团的成长过程中,世界著名指挥大师朝比奈隆、菲律宾国家艺术顾问指挥家蔡继昆、国际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郑小瑛、卞祖善、于海等音乐大师都曾来乐团亲自指挥、排练。哈市少年宫副主任刘伟华说,2011年春节,小雪花民族管弦乐团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个世界音乐顶峰舞台,就充分说明哈尔滨的音乐教育从娃娃抓起是正确的。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充分奠定持续的音乐兴趣和扎实的音乐素养基础,将影响他们音乐素养、审美和人文素养水平的终身发展。
哈尔滨“音乐全民化”的养成系成长
哈尔滨这座城市具有百年的音乐传承历史,音乐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固化品牌。音乐对于哈尔滨人来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端,只是一种精神寄托,让人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岁月的变迁。哈尔滨的“音乐全民化”是养成系的。
哈尔滨的孩子从小就受城市的音乐文化熏陶,中央大街的阳台音乐节、江边的文艺演出、“哈夏”音乐会,以及各种国内外的艺术演出,这些随处可见可听的音乐文化伴随着哈尔滨孩子的成长,耳濡目染间他们便自觉融入到音乐世界中。哈尔滨的孩子从小就是浸润在城市的音乐文化氛围中,音乐素养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更和热爱音乐的哈尔滨人代代传承分不开。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尔滨的工厂街道都有自己的乐团、舞蹈队、合唱团,在那个年代吹拉弹唱得会一项。这些文艺骨干对音乐的热爱影响着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孩子们。记者从哈工大附中交响乐团了解到,近百名团员中不乏有受到父母拉小提琴的影响爱上音乐的,很多小乐手虽然是“零基础”培养,但从小就在父母潜移默化的音乐熏陶中长大。
拥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除了有欧式的建筑,俄式、法式、德式等欧式美食,哈尔滨人也如法国人一样浪漫,爱听音乐会、爱看芭蕾舞、爱看戏剧。周末的剧场里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听音乐看剧。2023年,仅哈尔滨大剧院一年演出就超过300场,有20余万观众走进剧场。平行交错的剧场时空又让多少市民和孩子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成为一段幸福美好的记忆。
作为全民音乐盛会的“哈夏”从1961年至今走过了63年,举办过36届。2023年第36届“哈夏”活动的两个月中,哈尔滨共有36台40余场国际化艺术演出、15项群文活动共3000余场演出陆续上演。每年的“哈夏”都会有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其中,有专业的哈尔滨中学生交响乐团,更有业余的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为“哈夏”的开闭幕式以及广场演出奉献上精彩表演。音乐早已是哈尔滨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月6日是“哈尔滨音乐日”,哈尔滨是我国首个为音乐设立法定节日的省会城市。音乐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浪漫感和幸福感,这种坚持和热爱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从小到大对音乐的态度。(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