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随着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闭幕式的结束,哈尔滨医科大学亚冬会志愿服务工作也圆满完成,212名哈医大志愿者,历经400余天的筹备和14天的正式工作,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这些志愿者分布在开闭幕式场馆、华旗饭店运动员村、冰球馆、哈尔滨体育学院、省冰上训练中心速滑馆和花滑馆、亚布力雪上赛区、市急救中心、民防商务酒店等宾馆。亚冬会期间,哈医大志愿者圆满完成了赛事医疗保障、反兴奋剂检查与教育、开闭幕式服务保障、语言服务、场馆运行等工作任务。
哈医大从2023年11月份开启志愿者招募工作,历时近一年,从2500余名报名师生中选拔出200余名志愿者,一年来完成了志愿者的招募、面试、培训与考核工作。学校邀请附属医院专业医护人员、专家教授、志愿服务领域专业人员担任培训官员以及评委,对志愿者团队进行10余次培训和5次面试考核,以8%的比例选拔出最优秀的志愿者;培训包含通识教育、志愿者应急救护、医疗专业知识、国家反兴奋剂线上课程、英语口语培训共计52学时,其中外语口语培训方面,为从最实用的角度提升志愿者口语交流水平,学校要求国际教育学院多名留学生担任口语助教,采用小班教学方式,配合英语教师一对一与志愿者进行口语练习、模拟亚冬会志愿服务期间情景进行口语提升。
志愿者用实际行动 展现哈医青年的担当作为
医疗保障志愿者:他们以一丝不苟、严谨专业的态度筑牢生命防线。面对几千名来自亚洲各地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参加亚冬会,做好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救援准备非常必要。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每一名医疗保障志愿者深刻领会“找得见、到得快、讲得明、救得下、诊得准、连得上、转得稳、收得进、治得好、记得清”的科学救治标准,每一名志愿者都经历了不少于120小时的培训,严谨认真地学习了应对紧急突发的各种状况的方法,多次演练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等应急救援措施,推着轮椅拉着担架了解场馆每一个医疗室的最近路线,坚守在每一个医疗点,时刻关注着场馆每一个位置,以最专业的素养筑牢亚冬会的医疗安全保障防线。截至赛事结束,他们为1310余人提供医疗服务。
反兴奋剂志愿者:做好反兴奋剂检测辅助工作,维护赛事公正公平。反兴奋剂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是与国家反兴奋剂中心的检察官们一同完成检查。兴奋剂检查工作需要绝对严谨,因此反兴奋剂志愿者们有着特殊的培训与工作性质,相比其他领域,反兴奋剂志愿者的培训次数最多,专业能力要求最高,在大年初二,反兴奋剂的全体志愿者还在参加线下集中培训。每天奔赴在赛场一线,与运动员直接对接,这对于志愿者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质要求极高。由于反兴奋剂工作的特殊性,志愿者们必须陪同到运动员离场,因此反兴奋剂领域也成为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领域之一,以哈尔滨市冰球馆为例,反兴奋剂志愿者是所有领域中下班最晚的,在15个工作日中,有10天反兴奋剂志愿者都是凌晨0点左右才下班。即便上岗时间很长,志愿者们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坚守志愿服务的初心,力争为亚冬会反兴奋剂事业贡献力量。
开闭幕式服务保障组志愿者:齐心协力保障开闭幕式顺利举办。哈医大有29名志愿者被分配到开闭幕式服务保障组,他们负责物资装配、饮用水供给、餐包分配发放等。服务保障组的志愿者不同于其他领域,要做的更多是“力气活”。由于开闭幕式的重要性,志愿者们必须在哈尔滨准备随时上岗,大部分开闭幕式志愿者们没能回家过年。开幕式之前,志愿者们连续参加5次全流程彩排和10余次岗位培训,他们把每一项工作锻炼成肌肉记忆,把每一个流程点牢记在心里,保障了开幕式的顺利举办。
亚布力志愿者:不辞辛苦,每天的往返路上是满满的对工作的期待。学校有90名志愿者在亚布力雪上赛区进行服务,每天早上5点钟天还没亮,志愿者们就要出发赶往火车站,乘坐火车前往亚布力进行志愿服务活动。雪上赛区的工作条件比冰上赛区稍显艰苦,志愿者们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室外。虽然天气冷,志愿者们仍旧保持昂扬的工作态度,亚冬会结束,他们的朋友圈里满满的都是对亚布力的不舍,对同伴们的惜别以及对本次亚冬会的美好祝愿。亚布力志愿者们披星戴月,为雪上赛事的顺利举行保驾护航。
哈医大志愿者们用热情、专业和耐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和观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志愿服务理念,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今后,哈医青年将秉持热爱,将志愿奉献精神接续传承,在更多赛事活动中展现哈医人的责任与担当。
孙理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 董彤
(照片来自哈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