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道里区兆麟街上的哈尔滨第一中学,人们大都会想到央视曾热播的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那位智勇双全的青年老师——共产党员王一民。《夜幕下的哈尔滨》以1934年的哈尔滨为背景,讲述了哈尔滨人民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与日寇进行殊死斗争的故事,剧中充分表现了哈尔滨一中进步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反日斗争的故事。
哈尔滨第一中学创建于1912年,建校伊始叫鲁人旅哈学校,校舍在道里区买卖街双合盛火磨附近。1915年改为广义学校,后因广义二字与十月革命后俄共广义党雷同,又改为广益学校。1922年,学校校舍被焚后,便在道里水道街(今兆麟街)建校。1926年8月,改称为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日伪时期曾先后改为滨江省立两级中学和哈尔滨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建校初的校歌《第一中学》,歌词为:
松江水下游,桃李斗芬芳。
开庠舍,喜庆堂,多士列门墙。
勤以问学,道以成德。
志气其发皇,蔚为邦家光。
一中历史蒸蒸日上,薄厚高明久且长。
白山苍苍,黑水茫茫。
人杰地灵斯为良,莘莘学子毋敢忘。
有为有守,勿怠荒,进德修业其克昌。
在一中,先后有周一粟、王复生、林懋作、楚图南、吕振海等共产党员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团结进步师生,发展共青团员,传播马列主义。1928年,在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杨殿坤(即杨佐青)、王同元、刘忱、许凤图等人,学生积极分子有沈步瀛、夏长青、张德济等数十人。杨殿坤、王同元、齐邦固、沈步瀛等均是“哈一中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成员,在学生中都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在抗日斗争中,我党都是通过学生自治会这个合法组织开展工作。
192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同张作霖签订了《满蒙新五路密约》。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从政治上、经济上控制全东北,使东北成为它的侵略基地的一个阴谋。同月,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满洲告同胞书》,号召东北各界民众,团结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筑铁路。
11月3日,哈尔滨商学各界在道里商会集会,发起组织“哈尔滨市民抗路联合会”。宗旨是“唤起民众,援助政府,保持路权,排除外人侵略”。次日,哈尔滨各大中学校学生代表组成《哈尔滨市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哈一中的杨殿坤、齐邦固、沈步瀛等被选为联合会的领导成员。联合会第一次会议,认真研究了哈尔滨反修五路的斗争办法,决定在全市各校实行“总罢课,示威游行,开展反筑五路斗争”。11月4日晚上,各班接到学生会的通知:“明天早饭后,都不要回教室、寝室,到操场等候,以警笛聚齐”。11月5日,哈一中学生集体罢课。校长知道此事后,把一中大门用铁链锁死,门口站了许多警察,气氛十分紧张。铃声一响,学生们都跑到操场集合。学生会主席沈步瀛讲完话后,命令队伍出发。同学们用砖头、大斧,把大门砸开。他们先在道里各主要街道游行。会后又继续上街游行。11月8日上午,一中学生沈步瀛、齐邦固等在一中南二楼召开了由各校代表参加的“哈尔滨市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的紧急干部会议,会议决定11月9日举行全市反筑五路游行大示威。11月9日,上课铃声一响,同学们按照通知要求,纷纷跑到操场集合。校长毛奠安、训育员王东藩,都被学生反锁在东二楼校长室。沈步瀛向集合好的队伍宣讲了这次罢课示威的意义,同学们群情激愤,手持标语、各种小旗,走上街头。一中的童子军,上身穿深黄色呢子料的童子军服,脚上穿着黑皮鞋,头戴着巴西大檐帽,手持童子军军杖,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队伍两侧。一中的游行队伍,一路喊着口号,经道里公园、中央大街、霁虹桥、火车站,到达女一中。这时,女一中校门紧闭,校长孔焕书亲自把门,威胁女学生说:“谁出去,就开除谁!”一中同学越墙而入,打开校门,女一中300多名同学一拥而出。后又会合工大、法大来到八区广场,这时其他学校的队伍均已来到会场,约有6000多人。学联主席张桂相主持召开了全市声势浩大的维护路权大会。会后宣布游行,同学们8人一横排,手挽着手沿着许公路向北游行,一路上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修筑五路”“惩办卖国贼”等口号。当游行队伍行至正阳街西口,受到警察阻拦。当局在主要街口架设了铁丝网,部署了武装警察。在这里,学生们与警察发生了冲突,有140多名学生受伤,一中有92人受伤。这次示威游行虽然部分学生受伤,但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气焰,焕发了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热情,取得了重大胜利。
1929年5月,一中学生为抗筑五路又上街示威游行,同时还发动各校学生在二中门前集合,然后出发,沿街高呼口号,沿途讲演,散发传单。东省特别区派警察管理处长、教育厅长出来劝阻,被学生们轰走。事后,学校将沈步瀛、关宪尧等10人开除,勒令回籍。由此酿成了持续长时期的学潮。
11月,哈尔滨学联要纪念“一一·九”斗争一周年,一中学生马上响应,便积极准备示威游行工作。学校当局发现后,一面分化学生,一面请来大批警察包围了学校。学生会立即研究对策,派童子军在校内护校。学生们与方校长交涉,要求立即撤走警察,放回被扣留的学生代表,校长矢口抵赖。学生们即将校长方水蒸、教务长王宁功抬出学校,由学生会主持管理学校,老师照常上课。这就是当年轰动全市的“一中学生抬校长”事件。
反筑路斗争是哈尔滨历史上大规模的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学生爱国运动,很多青年学生接受了血与火的锻炼和考验,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日益增强,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久,杨佐青等一批青年学生加入了共青团。反筑路斗争后,东北军阀继续勾结帝国主义镇压爱国学生。1930年5月初的一天,特警处秘密地逮捕了一中的地下党负责人周一粟老师,罪名为“鼓动学潮”“有共产党嫌疑”。5月4日,一中学生300多人,在杨殿坤等人领导下,包围了特警处,要求立即释放周一粟老师。反动当局秘密将周一栗押送到奉天监狱。反动当局在5月26日,宣布将这次营救周一粟的组织者杨殿坤所在高中四班36名同学全部开除出校。大部分同学离校后在党的指引下参加了反帝大同盟,有的同学到伪军队中策划起义,有的同学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
1928年寒假,杨佐青、王同元、刘忱等高中学生,根据党组织指示,在一中南楼办了一所“道里平民夜校”,免费招收工人、店员、市民共200多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讲授革命道理。对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书本也免费供应。杜从中、杨佐青、侯介夫、赵庆文等人先后担任过夜校的主任,负责夜校的组织和活动。夜校还定期出版《道里平民夜校校刊》,杨佐青撰写了发刊词。进步教师冯至、陈晓航等都曾为校刊撰写文章。平民夜校设男女生两个班。教师有李泽普、杨殿坤、侯介夫、赵庆文等。1930年夏天,一中党组织组织了全校“巡江旅游”,500多名师生租了一艘轮船,先后到木兰、通河、依兰、佳木斯、富锦。每到一地,同学们便为那里群众宣讲反帝爱国思想,表演节目,并与当地学生共同进行游行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黑龙江守军马占山所部英勇反击,爆发了震撼世界的“江桥抗战”。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组织了“抗日援马团”,各界立即开展了广泛的捐献、劳军活动。一中学生走向街头开展募捐活动,还派代表至齐齐哈尔慰问马占山将士。1932年春节前,一中约200余名爱国师生陆续到一面坡会合,组成一支以一中爱国师生为骨干的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车鸿志为领队。大队的宗旨是抗日救国,抵御外侮。集合后,他们打着“抗日救国义勇军学生大队”的旗帜,奔向抗日第一线。进军途中,学生大队专门组织一支宣传小分队,每到一处,向群众宣传抗日报国的道理,号召有人出人,有物出物,有钱出钱,有枪出枪。使沿途不少绅士、富户在抗日激情感召下,主动献出了自己的枪支弹药、车马粮草。队伍到方正时已达700余人、马600余匹。当队伍行至宾县与方正交界处高加帽子时,与日本侵略军相遇。日本侵略军有飞机大炮掩护,学生大队伤亡多人,队伍只好撤至依兰城西。驻守在依兰的李杜将军听说来了一支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非常高兴,接见了学生大队代表,勉励学生们团结战斗,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学生大队经整顿即离开依兰,经通河、勃利等地。当队伍到达方正、宾县交界的桶子沟时,又与日本侵略军相遇,他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车鸿志壮烈牺牲。后来,学生大队的余部投奔到赵尚志领导的抗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