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圆梦台江!东北林大研究生支教团长与119名苗族少年的故事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5-03-02

2024年9月,东北林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30名成员先后奔赴贵州黔东南、新疆阿克苏、甘肃定西、黑龙江东宁等四省五地七校开展支教服务。他们怀揣对支教的美好憧憬,牢记“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青春誓言,第一时间投身教学一线,用生动实践书写着东林研支团的使命与担当。其中,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台江分队成员袁欢欢现服务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第一中学,担任八年级的物理老师和教务处助理。一起来听听他与119名苗族少年一同成长的暖心故事吧。

“2022年夏天,作为学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预备团的一员,我来到台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活动,了解台江的风土人情和教育情况,短短几天,支教‘黔’行的种子已悄然种下。2024年夏天,圆梦台江支教,故地重游,‘天下苗族第一县’的门户依旧敞开,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依稀浮现。这半年多来,我在台江见世面、长才干、作贡献,回望半载支教生活,有付出、有收获、有感触,如果要写支教,就不能只写支教。”袁欢欢说。

写山河壮阔 黔山秀水都是情

贵州是“世界桥梁博物馆”,入黔的火车上,随处可见山水间的“钢铁巨龙”,可谓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踏上贵州这片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土地,每一处风景都让人着迷。在这里,袁欢欢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细腻,更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台江不大,处处皆美景,翁你河蜿蜒穿过小城,时而缓慢流淌时而奔涌向前,如同这里勤劳、善良的苗家人一样,在时间的长河中生生不息。”袁欢欢说,他支教的台江县第一中学校门前的炮台山是自己常去的地方,闲暇之余,他陪学生在小城周边游玩,陶醉于山明水秀之间。

写初为人师 倾心相伴共成长

初登讲台,袁欢欢的授课不太成功。“老师,您讲课的声音可以大点吗?”“老师,您讲的这个地方有点快,我有点跟不上。”面对同学们的“怨声载道”,他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不少问题。于是,他主动和同学们沟通,欢迎他们提建议。袁欢欢开始走进老教师课堂,学习他们对课堂的节奏把控及与学生互动方式;反复打磨课件,将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改变机械式的“填鸭式授课”,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渐渐地,同学们的意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专注的眼神和积极的回应,袁欢欢也在教学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自信的第一步。

初为人师,初尝不易。课上心不在焉、神游天外的同学比比皆是,反反复复叮嘱的答题规范依旧错漏百出,拖欠作业、屡次不改的同学大有人在……让人真的很“恼火”。对此,他试着去接受他们在学习上的不完美,接受“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责任心不断驱使他重拾信心面对他们,就像面对十年前迷茫困顿的自己。

“作为老师,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用耐心和恒心给予他们正确、及时的引导,这就是我们来支教的意义。对落后的同学,我会见缝插针找时间帮他们补习;对厌学的同学,我会‘恩威并施’,使他们回到正轨;对进步的同学,我总是不吝赞美,自掏腰包给他们奖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初二上学期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级物理平均分始终保持学校普通班第一、第二,期末更是达到全县普通班第一、第二的成绩,这大概就是做老师的幸福感吧!”袁欢欢兴奋地说。

育人,总是充满感动。“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看到同学们有所进步、学有所成,自己也会为他们开心自豪;听到同学们叫一声老师,总觉得自己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在给同学们分享自己通过高中教资的喜悦后,他们睁大眼睛问:“老师,您能不能继续教我们高中呀?”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将袁欢欢淹没,庆幸自己终于走进了他们心中。“谢谢你们的喜欢,老师也要向大家说一句抱歉。我也是第一次当老师,原谅我在处理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上的不足,不能做到春风化雨、启智润心。但我对同学们一片赤诚、一腔热情,我迫切想要将我的经验告诉大家,让你们的青春年少更加丰满昂扬。”

写孩童纯真 点滴岁月镌心头

开学不久,袁欢欢迎来人生第一个教师节,第一次收到学生们的小礼物,他的内心被难以言喻的情感填满。他感动于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自己的喜爱与尊重,原来最朴素的真心,能击碎所有的陌生与疏离。初相识,让袁欢欢对他们充满了好感。

在课后,他更愿意做同学们的“大哥哥”。国庆节来临之际,他与同学们手执五星红旗,向祖国母亲深情告白;学校文体艺术节,他倾情献唱,并记录下同学们的精彩瞬间;寒冬到来,他为同学们发放捐赠衣物,守护他们温暖过冬;第二课堂上,他为他们科普航空航天知识,砥砺科技报国的少年壮志……“教育的意义并不总是在于一时的成效,而是在于那些微小却真实的触动,正如星光虽微弱,却能照亮一片深邃的夜空。”

写苗乡烟火 热情好客暖我心

折耳根、酸汤鱼、洋芋粑、油辣椒、八月笋、干锅牛瘪……苗家美食酸甜甘辣滋味十足。从初来饮食不习惯,到现在无辣不欢、酸汤相伴,苗家美食激活了袁欢欢“舌尖上的多巴胺”。

他常常去学生家里家访,家长也对这个外地来的老师满怀关切,大家围坐一处,聊地域差异、唠家长里短、谈孩子成长。慢慢地,家长们视他为自家人,走在路上,时不时听到一声热忱的招呼“袁老师,有空来家里啊!”简短的问候,心里暖暖的。学校的领导老师也对支教老师尽心尽力照顾,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教学上不遗余力指导,在节假日送来礼品和祝福,让每一个特殊的日子都充满温情。

“离开哈尔滨,迎来一个没有暖气的冬季,黔贵大地风正寒,但苗家人的热情好客温暖我心。”袁欢欢说,今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22周年,22年来,无数有志青年怀抱理想将热血与汗水挥洒在西部沃土。“我的力量微乎其微,但我始终相信积水成河,积千万人的坚守和付出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磅礴伟力。”

袁欢欢在支教日记里写下:我愿做一棵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黔山秀水间涵养东林青年清澈纯粹,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己的“再教育”与成长,在基层一线中为乡村振兴全局添彩。

“纸短情长,讲不尽我与119名苗族少年相处的故事。我想,等到离别那天,我会恋恋不舍这帮小朋友们……”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

图片由东北林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