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校园食品安全号召,切实提升学生在校用餐品质,开学后,哈尔滨市实验学校积极推行 “桶装餐到班” 模式。这一模式在提升学生用餐质量的同时,以创新方式重构用餐流程,将日常就餐转化为浸润式育人场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食安防护“全链条”,健康守护筑防线
目前,学校已构建起严密的全链条食安防护网。从餐食入校前的接餐、测温、留样,到分餐前的二次测温与手部消毒,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规范执行。这得益于学校制定了 “四戴、三封、二洗、一消毒” 措施,以保障学生分餐环节安全可靠。“四戴”,即戴口罩、戴帽子、系围裙、戴手套;“三封” 是餐具箱封闭、餐盒封闭、打餐设备封闭;“二洗” 是饭前、饭后洗手;“一消毒” 是餐后打餐区域消毒,以此确保学生用餐安全。此外,学校还建立了 “校级领导”“一线教师” 和 “家长志愿者” 陪餐制度,校领导、教师、家长志愿者与学生共进午餐,及时收集用餐反馈,进一步优化用餐体验。
高年级“大手拉小手”,责任传递暖童心
推行 “桶装餐到班” 后,高年级学生主动承担起帮助低年级学生打餐的任务。每天午餐时间,高年级的 “小导师” 们会耐心指导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如何根据口味和食量自主选择食物,并细心示范如何正确使用餐具、分配食物。这一 “大手拉小手” 活动不仅帮助低年级学生快速适应了自主打餐模式,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学长学姐的关怀与温暖。
“刚开始我有点紧张,不知道该怎么打餐,但哥哥姐姐们特别耐心,把细节一步一步教我,现在我也能自己打餐了!” 一位一年级学生开心地说道。高年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责任感和领导力,真正践行了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校园文化。
学生全程“当主角”,自主协作育担当
哈尔滨市实验学校的 “桶装餐到班” 模式,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每个班级都设有 “小打餐员”,他们或是自愿报名的志愿者,或是轮流担任的值日生。无论何种形式,打餐员们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热情投入到服务中。打餐员在为同学们分餐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高效完成任务。
“我觉得当打餐员特别有意义,虽然有点累,但看到同学们吃得开心,我就觉得很值得。” 一位八年级打餐员笑着说。市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劳动,深刻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苦,也更加珍惜食物,减少了浪费现象。
餐桌变身“实践课”,劳动成长两相融
哈尔滨市实验学校将 “桶装餐到班” 不仅视为用餐形式的改革,更将其作为劳动教育和生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打餐、分餐、用餐的全过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自主选择、团队合作,还培养了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学校还计划在未来将营养科普知识融入日常用餐环节,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哈尔滨市实验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希望通过‘桶装餐到班’这一模式,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劳动、学会合作、学会感恩,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据介绍,哈尔滨市实验学校的 “桶装餐到班” 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用餐体验,还通过多重举措,将用餐环节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这一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与感恩。未来,哈尔滨市实验学校将继续优化这一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用餐中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力量。同时,学校也将继续以更高标准前行,传承优化经验,发挥区域带动效能,让桶装餐饱含校园温暖与关怀。
哈尔滨日报记者 郑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