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哈尔滨勾勒发展工业框架
前不久,哈电集团与巴基斯坦企业签订了第二个联合循环电站的长期运维合同,期限之长在国际订单中都罕见。比起“巴铁”的情谊,“哈尔滨制造”这个招牌更能让他们踏实——巴方古杜电厂曾多次出现重大电网故障,唯有哈电集团汽轮机厂制造的机组依然坚挺。
“哈尔滨制造”源于“南厂北迁”,成于“一五”项目,这块金字招牌如今已打磨了70载,依然熠熠生辉。5月下旬,“白山黑水 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东北四市党报联动采访团来到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等部分“一五”项目企业,重温当年大厂们克服万难、勇于挑战、绝境中坚持奉献的峥嵘岁月。
发展生产:毛主席为哈尔滨勾勒出发展工业的框架
在南岗区颐园街一号的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里,悬挂着毛主席视察黑龙江期间的五副题词——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学习马列主义、发展生产。这次视察中,他还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勾勒”出发展工业的框架。
地域辽阔,战略纵深大且背靠苏联,还有中东铁路便利的运输条件,黑龙江在东北地区的地缘、资源优势绝无仅有。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讲述了这段历史: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自苏联访问后归国,途经哈尔滨视察,在了解到黑龙江工业发展现状后,毛泽东指出,这次访问与苏联签订了一系列互助性质的条约,未来苏联要帮助我国新建和改建50个重工业工厂,其中黑龙江就有14个,届时要从根本上改善黑龙江的工业状况,“把哈尔滨市这个消费城市改造成为生产城市”。“发展生产”是当时毛主席专门为中共哈尔滨市委的题词。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国新建、改建工业项目的投资全部暂缓甚至停止,但“南厂北迁”照常进行。1953年至1957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是当时集中主要力量建设的基本任务。我省被列为重点建设省份,国家还制定了“基建优先安排、物资优先供应、人员优先配备”等一系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我省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了全国工业总投资的十分之一以上。
高度关注:13个苏联援建项目在哈尔滨兴建
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有13项被安排在哈尔滨兴建,全国限额以上694个建设项目有29项在哈尔滨兴建。“三大动力”“十大军工”“三大工具”在哈尔滨陆续诞生。这些重点工程和项目经先期选址勘测后,报请国家批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项目的设计规划。
“一五”时期的大厂,几乎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在当时援建的工厂里随处可见苏联专家的身影。据统计,先后有850多名苏联专家曾经支援过哈尔滨的经济建设。
2020年末,国家第四批工业遗产名单公布,哈尔滨锅炉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哈尔滨电机厂入列。记者在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联箱分厂里看到,一台通身墨绿、刻有红色CCCP(译为:苏联)字样的大型水压机极富年代感。如今它是哈尔滨锅炉厂最老的“功勋员工”,1957年服役的它是当年苏联援建项目中的重点设备。
为保证党和国家的任务按时完成,各大厂的主要负责干部都由中央和地方党委委派,厂里的中层干部由本厂任命,党组织对行政工作进行全面监督。1956年,由苏联提供组织设计的哈尔滨锅炉厂部分车间竣工,大厂的管理模式也套用“苏联制”,实行生产区域管理体制,工厂逐步建立起厂长、车间主任(科长)、工段长的三级“一长制”。
生产上,没有成套的学习资料可以借鉴。援建设备到厂,各大厂的技术人员只有借助进口设备的安装说明书和产品样本作为参考。工厂组织设计人员到进口苏联设备的工矿企业收集、描画、实测复制有关机组的安装说明书、产品样本等,苏联教育部出版的教科书成了重要参考资料。
1954年上半年,苏联科学院专家到哈尔滨电机厂商谈厂区内扩建工程事宜,中方结合自身生产需要提出新的设计方案,苏联专家大加赞赏。
硕果累累:填补各项国内空白并成人才摇篮
哈尔滨汽轮机厂等大厂每年都会补充一批新的大专高等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他们来自清华、交大、哈工大、大连工学院等各个高等院校。经过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刻苦钻研与实践,哈尔滨各大厂硕果累累——“一五”末期,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让我国的铝镁加工事业从无到有;哈尔滨东安机械厂跻身我国首批兴建的六大航空企业之一;哈尔滨电机厂填补了我国大型水电发电机组制造领域的空白;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电站锅炉、不能制造汽轮机的历史;哈尔滨电碳厂打破国外产品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碳石墨制品的国产空白。一个个“哈尔滨制造”的大型装备,从各大厂运往祖国各地,支援全国经济建设。
经过“一五”项目的历练,在哈项目培养了大量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管理人才。新的设备带来了工艺的革新,产品产量翻番、质量提高,技术不断改进。“一五”中期,哈尔滨轴承厂的设备能力、工艺水平均属国内一流,较强技术力量让哈轴成为国家的骨干企业,一方面每年向国家提供上千万套轴承,一方面开始向国家新建轴承企业和机关输送众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
为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哈尔滨电机厂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起,全力支援建设了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兰州综合电机厂,先后输送技术骨干1800余人、机器设备200多台;向北京重型电机厂、东风电机厂、南京汽轮电机厂等输送技术和人员。哈尔滨汽轮机厂分两批输送设计人员支援六机部七院三所,东方汽轮机厂的建设。哈尔滨锅炉厂也积极援助同行业的发展,累计对外输送各类人才2400余人。
“一五”时期建设的大厂成为当时全国工业各领域的人才摇篮。如今的它们仍不辱使命,成就辉煌——全国大型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的一半出自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全国大型汽轮机装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出自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攻克了准东煤、褐煤燃烧等世界性难题,东北轻合金责任有限公司在铝镁加工行业被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一五”时期的大厂们正在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它们在各自深耕的领域正走向世界制造业的“无人区”。
“一五”时期影响哈尔滨工业“大事记”: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对于援助项目负责完成各项设计工作和设备供应,给予技术援助,帮助培养干部,提交技术设计与施工图。
·1953年,哈尔滨电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的6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1月,该厂自行设计制成我国第一台T54/19-6型165千瓦低电压大电流直流发电机。
·1954年3月16日,中共哈尔滨电机厂第一次党员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由10人组成的委员会。
·1954年4月10日,东北轻合金加工厂(101厂)举行破土动工仪式。1956年11月5日,该厂举行开工典礼。
·1954年4月21日,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举行建厂奠基仪式。1956年6月30日,举行开工典礼。
·1954年6月4日,哈尔滨锅炉厂召开建厂开工典礼大会。1957年7月17日,一期工程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
·1955年1月,哈尔滨电机厂为河北官厅水电站成功研制1万千瓦立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中国水电设备制造技术向大型方向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1956年3月8日,哈尔滨电刷厂(电碳厂)举行了开工典礼。1958年6月28日,该厂正式被国家批准验收投产。
·1956年11月15日,哈尔滨电机厂第一期建厂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批准正式投产。12月,哈尔滨电机厂试制成功我国最大的一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956年12月31日,哈尔滨锅炉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每小时蒸汽蒸发量35吨的煤粉中压锅炉,标志着我国独立制造电站中压锅炉的新起点。
“一五”项目铸就哈尔滨工业之魂
虽然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但“一五”项目留下的“影子”依旧清晰——哈市如今确定加快构建的“4+4”现代产业新体系中,以航空工业哈飞(前身为哈尔滨伟建机器厂)、航发东安、哈电集团三大主机厂为龙头企业组成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是哈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从最初松花江边的渔村,到中东铁路的中心城镇,再到“南厂北迁”初步定型的工业生产城市,哈尔滨的城市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直到“一五”时期后,工业与哈尔滨的命运牢牢地捆在一起,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工业总产值增长迅猛,新增人口从事工业占比高
到1957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经济指标中,社会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22.84%,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3.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3.24亿元,农业总产值2577万元。经过南厂北迁和“一五”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7年哈市城区用地增至101.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占城区用地比率由1952年的8.52%增至1960年的20.6%。
哈尔滨的工业部门、建筑与勘测部门职工快速增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职工与大中专院校在校生大幅增加。至“一五”时期末,哈尔滨城区人口从1952年的83.2万人增长至1957年的142.7万人。新增人口中,约60%的人口从事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业、建筑业。
新建扩建高等院校,城市路网孕育现代繁华
“一五”时期,哈尔滨还新建、扩建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黑龙江商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土木建筑研究所、农业研究所、焊接研究所、量具研究所、林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西大直街、和兴路、学府路交会区域形成了集中的“文教区”,为哈尔滨经济发展开始储备科学人才。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壮大。1957年,哈尔滨初步形成“以中山路为纵轴、以文昌街为横轴的‘两轴’,以民生路、教化街、大直街、宣化街为内环的内、中、外三环、以通往呼兰、水泥厂、宾县等八条放射线”的干道路网格局。铁路由于客货运量增加,哈尔滨火车站迁出货运,建成大型客运站,铁路货运迁至三棵树至东门站。
“大厂精神”融入城市,敬业精神影响至今
环境恶劣、交通匮乏,荒地建厂、风餐露宿……无论“南厂北迁”还是“一五”项目,在各大厂党委的号召下,广大工人群众们把强大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艰苦创业、为国奉献的动力,尽快实现了工厂开、复工。他们以苦为乐,各兄弟大厂间举办劳动竞赛,激发重建与生产的热情。
环境越是艰苦,精神越能凝聚。不畏艰辛的忠诚与奋斗,不惧困难的敬业与奉献,不辱使命的责任与担当,“大厂精神”是那个时代哈尔滨的一个标志。边清山说,这种精神力量在全市各行业、各阶层传递,大厂的爱国、奉献精神对1957年哈尔滨战胜松花江大洪水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大厂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讲究诚信、爱岗敬业的产业工人,他们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期孕育和沉淀出的“敬业”精神,如今已成为哈尔滨的城市精神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