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新华社
2018年,韩国平昌。
冬奥会赛后混采区,刚刚得到花样滑冰男单第四名的金博洋,当有记者提及母亲时,失声痛哭。“我特别理解我妈妈的不容易,她为我放弃了工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我身上。我去哪儿,她去哪儿……”
这是从小看他长大的哈报记者,第一次目睹他情绪失控。他觉得自己失败了。平昌冬奥会周期,中国男单进入“金博洋时代”:他一骑绝尘,两获世锦赛铜牌,成为中国首个登上世锦赛奖台的男单运动员,更是与日本名将羽生结弦一起,引领世界高手纷纷“解锁”5种四周跳,重组“花滑男单世界格局”……
他被视为平昌冬奥会奖牌的有力争夺者。或许在人们看来,与奖牌擦肩而过,意味着失败。但他们或许忘了,金博洋那年只有20岁。砸在他身上的压力,远超承受极限。
这还不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平昌冬奥会后的世锦赛上,他的自由滑四周跳摔了5个,引起哗然一片。进入北京冬奥会周期,他越滑越“崩”。这个每天越累越乐呵呵的“段子手”男孩,将自己“封闭”起来。
世界突然安静了。许兆晓和付彩姝这时对他说:一切过去,那就从零开始。
他是这对“夫妻档”教练的“儿徒”。他们每天陪伴着他,像他的另一对父母。
图片来自网络
“跳跃天才”背后的“跳跃高手”伯乐
1965年出生在哈尔滨普通工人家庭的许兆晓,人生中参加过两次冬奥会。那是一个“中国人居然能参加花样滑冰”的时代,他的成绩是,“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向更高层次进发”。但正因拥有这种特殊经历,在1984年一场国际比赛中,他拿到第一,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花样滑冰比赛中拿冠军的人。
“改写”历史的许兆晓,最大技术特点就是速度快、弹跳力超强。他克敌制胜的“撒手锏”就是勾手三周跳。1991年,他转为花样滑冰教练员,为了提高执教水平,每天钻研苦练,每逢国内外重大赛事必到。他的灼灼目光始终朝向国际赛场。2000年冬天,他与姚滨曾在一个苏格兰小镇夜聊。谈及陈露1995年世锦赛夺冠,眼泪几乎掉下来。“中国人也能拿世界冠军?这可是花样滑冰哪!”
怀着遥不可及的梦,9年后,他遇到了金博洋。
这个皮肤白白的6岁哈尔滨小男孩,启蒙教练是将众多名将带入花滑世界的陈秀静。12岁这一年,他投入著名“夫妻档”教练许兆晓和付彩姝门下。这对冰上伉俪相差两岁,同年学习滑冰,同年转为教练员,曾培养出高嵩、马晓东、曹跃等一批优秀的花滑运动员。面对金博洋,夫妻俩如获至宝,珠联璧合:许兆晓负责金博洋的跳跃,付彩姝则教他细腻的滑行与表演。
金博洋惊人的跳跃天赋,使他很快从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让他在国际赛场上一骑绝尘的,正是教练许兆晓当年“撒手锏”的“完美进化”——勾手四周跳接外点冰三周跳——金博洋成为第一个在国际赛事中成功完成这一动作的人。他改写了中国历史,带着教练许兆晓未完的梦想,继续在国际赛场上“杀疯”。
图片来自新华社
“断其筋骨”,技术和心态全部“归零”
命运或许总想给天才少年多一些羁绊与试炼。
当金博洋屡次因体力与状态被外界质疑,他开始越来越少在公众面前展露情绪。“人前开朗、人后自闭”的人,多少带着点儿“讨好型人格”,金博洋是在意外界评价的。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开始在比赛里犯一些训练时没出现过的错误,甚至把训练中的错误都搬进比赛。
他努力保持在赛场上的笑容,想表达积极。但得到的评价是:“滑成那样还笑得出来,心真大。”
他开始否定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但许兆晓和付彩姝似乎并不着急,对他的陪伴与信任如常。金博洋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他的一切心理活动。付彩姝一直记得最初见到金博洋的样子:从不偷懒的小孩,上了冰就特兴奋。她坚信,这种真心爱冰场的小孩,这种坚持不会轻易消退。
默契、陪伴,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安全感。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体能与心理不断极限……漫漫的孤独长路,金博洋并不是一个人。
此前,他的跳跃天赋被高度肯定同时,弱点也暴露出来。他高到秒杀大片成年组选手的技术分,和与之反差强烈到令人“崩溃”的滑行技术和表演,也就是节目内容分,使他严重“偏科”。
在备战北京冬奥会的两年间,金博洋的作息完全按照正式比赛的时间表,并且训练量是上届冬奥会的两倍。他给自己放假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一周。冬奥会开赛前两周,他进行了两天比四套节目的“魔鬼训练”……他的体重减了10斤,看起来身材比例拉长,这让他在冰面上显得高挑了不少。
当技术与心态全部“归零”,他在黑暗中找寻光亮。正如许兆晓和付彩姝所预判的那样,金博洋扛住了这一切。在迅速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后,金博洋的改变不仅体现在高难度技术的稳定性,他对艺术表现的理解有了明显变化:他对音符与节奏更敏感,能够准确将音乐的情感、脑海中的情境,“外化”到滑行表演中。他开始对“用滑行讲故事”这件事得心应手,这种变化,在提升的节目内容分上开始体现。
在所有人的期望值降到最低的时候,金博洋人生第二次站在冬奥会的赛场上——天天“一夜间”成熟,笑容坦然、自信。
他找回了他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不紧张”,才决定“你能走多远”
每一次上场前,许兆晓和付彩姝对金博洋的唯一嘱咐就是:不紧张。
因为他的技术过硬,毋庸置疑——当“杂念”排除,心不那么急了,理智就出现了。这之前,金博洋在每一个跳跃之前总是“思维云集”,想赢,想成,“杂念”太多了。这就好比赛跑,越往后看,越担心被超越,往往就会被超越。所以,许兆晓和付彩姝告诉他,“不用想结果,不用看别人,你就专注你自己”。
他们给金博洋打比方:“就好比你是个机器人,不需要有情绪。你就一个一个做,哪怕失败了,下一个重新开始。”
北京冬奥会赛后的混采区,金博洋告诉哈报记者,正是教练给他的这些心理建设,帮助他更好地完成技术突破。
此前,他似乎并未察觉自己的这些变化。他是北京冬奥会兼顾花滑团体赛与个人赛、隔一天一“营业”的“劳模”。而在最后一天个人赛的自由滑中,他比团体赛同一套自由滑多出整整24分。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我居然可以”。
这一年,金博洋24岁。对花样滑冰这个项目来说,他也不算年轻了。人们说,金博洋正在回到巅峰的路上。而面对混采区中外媒体热切的目光,他表现出人意料的淡定与平静。
这越来越像“年轻版许兆晓”了。每次比赛,“夫妻档”许兆晓和付彩姝都站在冰场边,帮弟子拿着衣服和刀套,露出慈父慈母的微笑。你极少看到许兆晓有很大的情绪起伏。即使这一场,金博洋惊艳四座,许兆晓依然波澜不惊,只淡定地鼓了几下掌。
北京冬奥会适逢中国的春节。有媒体此前问天天“春节怎么过”。他说,就是备战冬奥会。花样滑冰这个项目的很多国际赛事,都会撞上中国的春节。“都不怎么过,习惯了”。
他的“父母”许兆晓和付彩姝,带着他继续回到这条充满目光、掌声和鲜花的孤寂之路。
就像22年前许兆晓和姚滨深聊的那个苏格兰冬夜。姚滨说:“我算了一下赛程,今年春节只能在保加利亚过了。”许兆晓平静地接话说:“就好像你什么时候在家过过年一样。”
哈尔滨日报特派记者 王坤 张堃雷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