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一路“打怪升级”为“灯”储能,他在哈工大“电”亮梦想!

来源:冰城 +客户端 2024-07-02

“儿时家乡的电力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家中时常断电,那时我就想发明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哈工大电气学院2023级博士生张伟琦说。前不久,他斩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高教组就业赛道金奖,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为“灯”储能的故事。

他以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高考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哈工大,立志成为一名卓越的储能电气工程师。

他大二进入实验室,获得各类竞赛奖项50余项,成立安钡达科技创新团队,担任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他一路“打怪升级”,在哈工大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一位卓越的储能电气工程师应用毕生所学服务于民,做黑夜中默默无闻的点‘灯’人”,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张伟琦逻辑严密又洋洋洒洒地讲述自己的职业规划,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

“备赛路上,许多老师帮助了我”

他并非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从一个模糊的点“灯”梦到以储能电气工程师为目标,这一路上他受过许多老师的帮助。

他说,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比赛是去年五月份,辅导员告诉他有一个能够展示自己未来想从事怎样职业的机会,并鼓励他将自己的梦想讲给更多人听。

一开始参加校赛时,他还懵懵懂懂。一次他与读硕士研究生时的辅导员谈心,老师告诉他“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为的职业,一定是因为一些亲身经历事情的触动而深刻影响的”,并鼓励他将自己的经历讲述出来,张伟琦在校赛中成功晋级,参加省赛和国赛。

在备赛过程中,学校组织了许多轮模拟比赛,邀请华为等名企HR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主题、创新形式,还邀请专业老师在表达和形象上进行指导。

指导老师带着他阅读近9年的《储能产业白皮书》,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分析国家电网等10余家目标企业的招聘要求。

他想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就帮他联系校友资源,他走访了8家企业,访谈23位业界榜样。

今年4月,他还跟随学校思政实践团赴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观看卫星发射,与航天领域的专家交流研讨。

在一步一个脚印中,在众多榜样的引领下,他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更加清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职业规划,它不仅仅是一个岗位的简历投递,而是你未来一直热爱的一个行业,是你发光和发热的主战场。”张伟琦说。

金奖并非偶然,而是“完美闭环”

从入学开始,张伟琦就很努力,他明白,牢固的专业基础是开展科研的根本,他58门课程90分以上,荣获国家奖学金等奖励26次。

他大二就进入了电气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逐渐意识到让“灯”更加稳定、清洁、安全的关键在于电能的储用。

于是,他开始研究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接触储能系统实验课题,基于项目成果申得软件著作权3项。为了磨炼自己的科研能力,他将目光投向了储能类科创竞赛,他参加了大大小小的竞赛,获得50余项奖励。

在比赛过程中,他关注到国家能源战略和双碳政策,开始思考自己运用储能技术究竟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因此,他成立了安钡达科技创新团队,面向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在不同细分领域持续创新。

他担任电气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累计组织大型活动10余场,服务2000余名师生,累计志愿时长200余小时,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执行能力。

张伟琦的筑梦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他相信,走得扎实,才能走得长远。

进入博士阶段,他瞄准国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致力于推广大功率储能变换器、智能化控制技术,在6场国内外顶尖学术会议上分享自己的最新成果。累计参与国家重点基金课题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并申请发明专利4项。

“规格严格,从一开始就印在了我心中”

谈起在哈工大学习的收获,张伟琦说,他刚来到哈工大时就感受到了这所大学的严谨与认真,“老师们的板书非常工整流畅”“大一上霍炬老师的《电路》,他加了我们班每一个人的微信,不管多晚都会回答我们的问题”……

通过老师每一堂课的言传身教,“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烙印在了初入校园的少年心中,这也帮助他在科研工作中行稳致远。

谈起家乡,这个少年的眼里充满了光亮,他说未来他想以研发清洁高效的电力储能系统为目标,投身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张又元 哈尔滨日报记者 纪天伟 王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