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13载爱心接力,他们像“北极星”引领孩子逐光前行

来源:冰城+ 客户端 2024-10-25

“公益之行不尽,北极之星长明”是哈工大北极星支教团一个有着13年历史的社团的写照,他们的足迹覆盖全国16个省份,累计派出27支支教队伍,在红色教育、科普教育、健康成长教育等多个维度服务7000余人次。

一次相遇,架起他们与孩子们梦想的桥梁

2011年暑假,来自哈工大的12名学生自发组成了北极星支教团,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醒民镇龙马小学,开展了第一次支教活动,开启了他们与偏远地区孩子们的故事。2012年暑假,北极星支教团第一批成员走访调查了贵州省内10个短期支教点,收集整理了600余份调查问卷以及大量访谈文件,这些资料为探索支教团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经验。后来,支教团由最初的12人逐步发展为近百人的队伍,不断拓展支教内涵,让希望在乡村绽放,团队获评全国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各类荣誉10余项。

一支团队,心系偏远地区儿童成长

多年来,北极星支教团坚持“五育”并举,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搭建梦想小组,形成“一对一”结对长期帮扶体系;走进村民家中,深入了解当地教育情况,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思路;成立井冈山精神宣讲团,引领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成立科普讲解队,开展20余次科普讲座,覆盖1000余名学生;开展“线上云支教”,常年为偏远地区中小学生开展线上英语课、科普课、思政课等;开展“书信往来”活动,和偏远地区孩子互相写信,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他们答疑解惑。

今年,他们再次整装出发,2支队伍共23名学生奔赴黑龙江省大箐山县、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开展暑期支教工作。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出发前,队员们进行了多次线下的试课与评课,真正让孩子们在暑期课堂中收获新知、收获成长。队员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了航天科普、焊接技术介绍、唐宋元明清历史、走进奥运文化等11种多层次、宽领域的素质拓展课程。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上一片欢声笑语。

支教的过程,也是支教队员不断挑战自己、收获成长的过程。十天的时间,更见证了23位哈工大学子的蜕变。支教队员、土木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谢磊说:“每次课前,总有同学向我问一些关于大学或者未来的问题,从他们的眼睛里能真真切切地看到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支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爱,一场特别的相遇,既照亮了学生又温暖了自己。”

支教队长、化工与化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龙浩说:“支教的第二天晚上,我们收到了一沓孩子们送来的纸条,上面写满了他们对我们说的话,深深感动了我,支教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虽然条件艰苦,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支教队员、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天翼说,在互动问答时,有一个小朋友问他“大学是什么样的?”小朋友眼中的渴望深深感染了他。在告别带岭小学时,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次支教很开心能够认识一些怀揣着共同理想的同学,十分感恩能够得到这次支教机会,让我能够将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小朋友们。

一种启迪,让他们在服务基层中走得更远

“支教不仅提升了我的个人能力,更让我意识到自己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哈工大2024届选调生、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珺说。他曾作为北极星支教团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到广西金秀进行暑期支教活动。他们为孩子们讲授专业课程,围绕“红船精神”讲授思政课,与孩子们在操场上一起放飞他们共同绘制的纸风筝。除了教学,周珺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一起工作。支教的经历让他坚定了服务基层的决心,后来他报名了选调生并成功入选,让青春在基层绽放绚丽之花。

周珺只是历届北极星支教团成员的一个缩影,通过支教,越来越多的团队成员树立了投身教育事业、服务基层治理的远大志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耿艺嘉大二时加入了北极星支教团,她说:“当我把科学知识讲授给孩子们,看见孩子们眼中的光,让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于是毕业时我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继续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现在,她还坚持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参加北极星支教团的线上云支教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新晨曾和北极星支教团成员去广西百色田东县江城镇中心小学支教,给他留下了很难忘的回忆。于是毕业后,他直接去了广西百色,又在那里支教了半年。他说:“记得支教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成绩不太好,我就和他聊天,并且锻炼他当小组长,从那以后那个小朋友真的特别努力学习了。”支教让他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也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领着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环境学院2022级本科生田硕桢说:“我与小朋友互相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从初上讲台的紧张到不断练习后的从容,我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加速了我的成长。本次经历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加理解了教学相长的意义。未来,我会继续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成长,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他们十三年接力支教,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也在这场爱的旅程中蜕变成长。

张又元 哈尔滨日报记者 纪天伟 王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