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选育的‘蓝精灵’品种,历经5年推广与保鲜技术的研发应用,终于可以在今年大规模上市了,将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蓝靛果鲜食体验。”黑龙江省寒地浆果产业协同创新推广系首席专家、东北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带头人霍俊伟教授说。近日,东北农业大学和黑龙江龙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蓝靛果种业研究院揭牌。预计6月中旬将有50吨鲜食蓝靛果上市,填补哈尔滨夏季浆果市场空白。这不仅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更是我国蓝靛果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

二十余载厚积薄发,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不断创新
蓝靛果俗称“山茄子”、“羊奶子”,是黑龙江特色小浆果,口味酸甜,富含花青素、维生素、氨基酸、矿质元素等营养元素,可供新鲜食用和加工食用,同时也是可食用天然色素的原料。自1999年起,霍俊伟教授在我国率先开展蓝靛果育种研究,2011年,选育出我国第一个蓝靛果品种‘蓓蕾’,填补了我国没有蓝靛果品种的空白。经过多年攻关,霍俊伟团队又成功培育出‘蓝精灵’、‘乌蓝’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其中,‘蓝精灵’果实大,长纺锤形,外观漂亮,味酸甜、无苦涩味,已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的蓝靛果鲜食品种。‘乌蓝’则具有早熟、丰产、花青素含量高、风味浓郁等特点,适合用作提取花青素及加工果汁的原料。目前,团队审定登记蓝靛果品种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构建了从种苗繁育到标准化种植的全链条技术体系。科研人选育出的中国人自己的寒地浆果蓝靛果的抗氧化剂含量约是蓝莓的13倍,目前已被欧盟食品安全局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其在我省的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

据霍俊伟教授介绍,东北农业大学霍俊伟教授团队与黑龙江龙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针对蓝靛果产业面临的品种瓶颈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的科研攻关。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蓝靛果的关键性状进行精准改良。即将推出蓝靛果新品种“东农1号”和“东农2号”,这两个品种都是蓝靛果种业研究院成立后研发的突破性果种。“东农1号”果实大,平均单果可达20克,丰产性好,香气浓郁,降低了普通品种的酸度,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鲜食体验。其果实大小、口感等均优于“蓝精灵”。“东农2号”则侧重解决产业种植与加工难题,展现出卓越的综合性能。该品种具有超高的丰产性,其果实长时间不落果的特性,极大地延长了采摘期,其果实坚实耐储存和运输等优点适合机械采收,降低人工采摘成本,为蓝靛果的产业化种植和加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新筛选出的蓝靛果品种每100克鲜果的花色苷含量能达到300-500毫克的量。

全产业链布局,打造黑土地“浆果经济”
霍俊伟教授目前承担着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寒地特色果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组织科研团队对蓝靛果产业链进行技术攻关,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例如,助力哈尔滨森莓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蓝靛果浓缩果汁、花青素冻干粉、果酒、口服液、冻干果等20余款产品,年加工果实能力达500吨。企业创新推出的“蓝靛果+蜂蜜”等多款复合功能食品,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展销。

霍俊伟教授团队凭借在蓝靛果育种领域长达26年的深厚技术积累,为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龙果生物则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持续投入研发资金,深度参与品种的试种、市场调研以及产业化推广环节,确保新品种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在栽培端,项目研发推广的蓝靛果套种中药材、水肥一体化管理等技术,显著提高亩收益。目前,在黑龙江省内累计推广蓝靛果新品种、新技术约8万亩,使我省成为世界种植蓝靛果面积最大的产区,并已有农夫山泉等多家企业进行蓝靛果加工与销售。

打通鲜果市场,今夏实现“家门口”供应
随着蓝靛果鲜食品种选育取得突破,黑龙江龙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哈尔滨市全面试点“鲜果直供”模式。据黑龙江龙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云丽介绍,今年6月中旬,首批种植300亩设施化种植基地的蓝靛果将新鲜上市,预计供应量达50吨。届时,哈尔滨市民将能够第一时间品尝到优质寒地浆果。未来,蓝靛果种业研究院还将围绕新品种,全力推进“万亩蓝靛果产业带”建设,并集中力量攻克鲜果保鲜贮运技术难题,目标是将蓝靛果这一黑龙江特色小浆果从“深山珍品”转变为“都市果篮”,并逐步拓展至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蓝靛果新品种的成功培育与上市,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蓝靛果种业研究院将通过校企共建研发实体,加速“实验室—试验田—生产线—市场”的成果转化闭环,为黑龙江寒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陈静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巍 文/视频制作
图片和视频素材由东北农业大学蓝靛果研发团队提供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