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用3年就成为项目经理,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建筑业优秀项目经理、中国建筑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上海绿色建筑贡献奖”等荣誉,创办“建筑节能创新工作室”,获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年,朱庆涛从事土木工程行业整整30年了。今天,一起走近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哈尔滨工业大学1991级校友朱庆涛的故事。

1991年,朱庆涛从江苏考入哈工大,开启了他与土木工程行业30年的缘分。“当时互联网不发达,农村孩子也不知道怎么选大学、选专业,听说学校学风很正,就千里迢迢来了。”当时,朱庆涛的家境不好,便在学校边兼职边学习。“学校每月补贴19.8元,我在实验室当助理还有补助,既熟悉了实验操作,又改善了生活。”朱庆涛说。
虽然选择是偶然的,但这所“学风很正”的学校很适合踏实勤谨的朱庆涛。“大家都勤勤恳恳学习,不敢懈怠,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本科期间,朱庆涛还结识了作为同学、同样优秀的爱人。毕业后,他们一同来到江苏,进入中建公司工作。“当时我冒着大雨竖起塔尺测量标高,很怕因此而引雷。”朱庆涛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下工地,艰苦危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学土木、做工程非常辛苦,常常漂泊在外、四海为家。有时工期紧张,每隔三天朱庆涛便要值班一整个通宵,很多人坚持不下来转了行,他却在土木工程一线干了8年、学了8年。“刚进入具体的工程时,实际经验不够,很着急,下了很多苦功夫。”跟一线的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多技术问题便有了最鲜活的经验。恰好遇到了几个“好项目”,朱庆涛就很早地接触到了、学习到很多土木工程知识。“当时对技术特别感兴趣,我认为的好项目就是让我能更快成长的项目。”朱庆涛说。
能够快速解决问题是朱庆涛8年一线经历的最大收获,“我作为项目经理,与一家知名地产公司进行项目合作时,他们曾向我抛出橄榄枝。那是我最动摇的一次,还记得这是我们本科最优秀的同学才能够去得上的单位。但最终我还是选择留下来,我喜欢做工程带给我的快速成长。”朱庆涛的成长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同速向前,3年间他便从技术员成长为了项目经理,先后成为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总工、党委书记。
承建高原铁路、京台高速改扩建、济南地铁7号线、新疆米东光伏等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项目,参与建设了沪苏通铁路项目、上海轨交市域线崇明线等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回首30多年的建筑工作,说起最有成就感的一次还在17年前的此时——2008年,时任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党委书记的朱庆涛带队奔赴四川参与抗震救灾,整个中建八局需要尽快完成3.2万套安置房建设的任务。作为其中一支队伍的队长,朱庆涛需要带队尽快完成其中的五六千套。“那是工期最紧张的一次,因为上火嘴角起了好多大泡,大家都叫我‘上火书记’。”朱庆涛回忆道,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临时搭电修路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在一个月内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朱庆涛因此获评2008年中国建筑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今,在中建八局基础设施事业部担任总经理的朱庆涛也在以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服务国家战略。“土木工程行业已经在多年的发展中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新时代里,我们还要瞄准国家需要,不断向智能建造转型。”朱庆涛说。
阚思邈 哈尔滨日报记者 纪天伟
(图片由哈工大提供)
编辑 李洪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