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那张泛黄的录取通知书……穿越时空,从录取通知书中感受哈军工不变的报国情怀

来源:冰城+客户端 2025-07-04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70多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始终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一代代学子迈进军工大院锻造,“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品格在强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奋斗奉献,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从泛黄的录取通知书中感受哈军工人及其后继者不变的报国情怀。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献身国防的动员令

“希望你接到通知后,作好准备……接受祖国交给的重要而光荣的学习任务,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全面的优秀的国防建设人才,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最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而奋斗……”哈军工三期学员和四期学员的录取通知书上,写满了对强军报国人才的渴求,在学生心中种下强国强军的火种。

哈军工三期培养了“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等,四期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兵器科学与技术专家李鸿志,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声工程专家马远良等学员,他们以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在关键领域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和哈军工精神。

“亲爱的同学,为了保卫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防力量,因而也就需要大批优秀青年参加到国防建设的行列中去。你能够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是无尚光荣。”1959年哈军工七期学员的录取通知书上写满对学员们的期待和鼓励。

“望你接到通知后,迅速作好准备……接受祖国交给的重要而光荣的学习任务,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国防建设人才,共同把我军在现有基础上建设成为一支更加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以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录取通知书上,“又红又专”的寄语在一代代哈军工人服务国防的火热实践中彰显。

哈军工人以“科研为部队服务”“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完成了多项“共和国第一”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哈军工在我国国防高科技领域难以替代的重要位置。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起步阶段,哈军工一、二期学员140余人义无反顾地成为东风基地的拓荒者,哈军工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哈军工自创建起,始终着眼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合格人才。边建、边教、边学“三边”建院方针,依靠老教授、老干部的“两老办院”思想,“教书教人”“一切为了学员”“老教授是炒菜的,老干部是端盘子的,一切为学员服务”等办学理念,都是哈军工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军工为国家培养了一万两千多名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特别是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确的道路是往前走:矢志深蓝的冲锋号

1970年,哈军工经历两次分建,留在原址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院)也迎来了新的学生。

哈船院时期录取通知书的蓝色封面上,是青檐碧瓦的11号教学楼的照片。下面写着:正确道路是,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哈军工的创建发展、改建新建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谋篇布局。在1976年发布的《关于下达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设计任务的通知》中,对于哈船院的办学定位这样写道:“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发展我国造船工业和建设强大的海军做出新的贡献。”

哈船院坚持“服务国防、服务海军、服务造船工业”的使命定位,传承哈军工“教书教人”的优良传统,提升办学层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战略科学家、大国总师。72级到89级毕业生约5.7万人,塑造了一批以宣益民、李建刚、杨德森、邢继等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和大国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1978级校友李建刚寄语青年学生:希望年轻的学弟学妹们,坚持哈军工老一辈的持之以恒的勇气和精力,我们就能够走到山顶,看到那一片最美丽的风景,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华龙一号”总设计师、1983级校友邢继说:是母校给了我知识、信心和力量。作为年轻一代,只有不断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中华复兴巨龙腾飞。

红透专深拔尖创新:为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在1996年的录取通知书中写道:“多年来,你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刻苦学习、发奋读书,终于在今年高考中金榜题名,被我校录取。”“望你发扬‘哈军工’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通知书上的寄语,希望同学们作为哈军工传人,将哈军工精神融入血脉,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落实“五个坚持、五个注重”办学原则,引导青年学子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着力培养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新时代“工学”人才,培养出“改革开放40年改革先锋”叶聪、“载人深潜英雄”唐嘉陵等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去向主要为“三海一核”领域及国家战略重要领域,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70%投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奋斗者”号总设计师、1997级校友叶聪说:哈军工精神是我潜洋入海的指路明灯,母校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的价值追求,一直鼓舞我为建设海洋强国奋斗。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总设计师,1995级校友张海彬深情说道:在上下课的军号声中,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中,哈军工精神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基因,我早早立下了“为国家需要而学习”的志向。

“希望同学们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跑好历史的接力棒铸就自我的新辉煌。”在2025届哈工程毕业典礼上校长深情寄语,泛黄的录取通知书、入学须知见证了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一代代学子的不懈追求,穿越时空,不变的是忠诚报国的情怀。

谷雪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越

编辑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