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科科研团队来到龙江森工集团通北林业局,开展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红松优质大径材培育技术”相关基础数据采集工作。科研人员深入群力经营所等多个阔叶红松混交林区块,为后续培育技术优化提供关键生长量数据支撑。

在林间作业现场,博士研究生黄磊带领团队采用“地面实测”模式,运用便携式激光测高仪,RTK等工具,对样树胸径、树高,坐标等基础数据进行精准测量。“能否尽早突破主林层是判断红松培育潜力的核心指标,这关键取决于红松所处的微环境的优劣。”测量过程中,黄磊向通北林业局公司营林技术员详细讲解技术问题。

面对林区多雨天气的不利影响,团队迎难而上,在为期5天的作业中,完成了10块红松林固定样地的建立与基础调查,并为每一株红松建立“单株生长档案”。该批数据将接入该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数据库,用于分析不同林型下的红松生长微环境的变化规律。

此前研究中,科研小组发现即便在相同林分空间,不同种类阔叶红松林中的红松生长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周围阔叶树的形态、叶片特征影响光照,造成红松所处微环境光因子不同;同时,不同阔叶红松林中凋落物的差异经长期累积,导致土壤条件变化,而红松生长所需养分大多依靠根系从土壤吸收。
基于此,科研团队以东北地区同一林龄的不同种类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在相同生存条件、不同竞争强度下,林冠下红松所处微生境差异,以及环境特征对红松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和养分分配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不同类型阔叶红松林的科学经营与抚育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对推动东北林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下一步,科研团队将结合土壤养分、光照强度等因子,优化红松个体微生境调控指标体系,为通北林业局红松经济林制定精准育高技术方案。同时,重点攻关红松与阔叶树种间的生长发育、光照适应性及资源利用问题,让科技真正成为龙江森工林区增绿的“助推器”。
张宗民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铁军
图片来自龙江森工
编辑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