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市中心的延川大街上,以民族英雄何延川命名的红色小学——“中国工农红军哈尔滨何延川红军小学”(简称何延川红军小学校),就静静坐落在这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记者走进民族英雄何延川生前就读过的这所百年历史的小学,追寻新时代该校师生传承英雄文化新征程。

走进何延川红军小学校校园,经过小红松儿童体验广场、正气大厅、红色长廊、校史馆,映入眼帘的就是戴红领巾的英雄半身塑像。何延川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生于1912年,于1946年因公劳累病逝,其出生地是哈尔滨市阿城何家窝堡(今新利街延川村),1919年—1925年就读于绥靖小学校(今阿城解放小学,即何延川红军小学校前身)。

该校“小红星”讲解员告诉记者,何延川在17岁时参加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全程参加了抗日战争。在1932年,何延川就参与在珠河(今哈尔滨尚志市)组建了东北第一支抗日义勇军。整个抗战期间,何延川还曾在五台山发动数百名僧人抗日和动员十五个团的兵力参加百团大战,并受到刘伯承、聂荣臻的嘉奖。日寇投降后,何延川肩负重要使命,被派往松江省任哈东专署专员,他仅用短短半年时间,便率部队解放了阿城、宾县、延寿、方正、珠河、苇河、五常等区域,为哈东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东北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9月17日,积劳成疾的何延川,在哈尔滨第一医院病逝,年仅34周岁。
为传承红色基因,2022年8月,阿城区解放小学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哈尔滨何延川红军小学”。
何延川红军小学被命名后,学校深挖红色校史,依托杰出校友何延川事迹,对文化进行顶层设计。以“守正”为核心,确定了“砺守正品质育红色少年”的办学理念,推出校园吉祥物“小红松”,使其成为学校思政育人的形象载体,寓意学生学习松树品格,传承英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认同感。

哈尔滨市何延川红军小学校校长王孝兰告诉记者,学校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起了“小红松”思政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松品课程,体现“融合+思政”模式;松慧课程,立足“实践+思政”模式;松健课程,注重“训练+思政”模式;松韵课程,突出“展示+思政”模式;松能课程,呈现“参与+思政”模式。涵盖五育内容的丰富课程内容,让孩子们从阅读红色书籍写书评,到“小红松”站军姿、打军体拳,以及参与红色主题的歌曲演唱、绘画创作等,都能通过学校首创的“五个一米”劳动教育实践载体,全方位体验如种植“红军粮”、体验“南泥湾精神”等红色活动,达到实践育人、培植品质意志、赓续红色血脉的初衷。


记者还了解到,作为黑龙江省德育红扣子工程红色基因传承校和阿城区退役军人之家红色教育基地,何延川纪念馆、校史馆、红色家风馆、国防科技馆等特色展馆先后接待参观200余场,7000余人次,已经被评为全国“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先进单位。而学校构建的“六育六创”思政教育新样态,已为立德树人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何延川红军小学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完善和发展思政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哈尔滨日报记者 郑炜 学校提供图片
编辑 于赛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