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想到这么大的肿瘤,没开胸就解决了!”刚刚康复出院的王先生(化名)发出由衷感慨。近日,黑龙江省医院香坊院区消化内三科祝喜萍主任团队凭借创新技术组合,娴熟操作双极刀成功为一名合并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实施了内镜隧道法(STER)微创切除食管平滑肌瘤手术,攻克了传统手术面临的“心脏”与“器械”双重风险难关,也标志着黑龙江省医院在内镜微创治疗复杂高危病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据祝喜萍主任介绍,双鸭山市民王先生今年65岁,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时发现其食管距门齿30厘米处存在一处2.8×3.0厘米的隆起性病变。为求进一步治疗,王先生慕名找到了黑龙江省医院香坊院区消化三科。
入院后,祝喜萍主任首先为其进行了超声内镜(EUS)确认,明确了王先生的病变位于食管中段(距门齿28至31厘米)的固有肌层,紧邻奇静脉。结合患者强烈切除的意愿,祝喜萍主任考虑采用创伤最小的内镜下切除治疗方案。鉴于王先生曾有心动过缓病史(今年初曾因心动过缓晕厥住院),术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最小心率仅39次/分钟。心脏与麻醉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必须在围手术期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以保驾护航。
传统高频电刀在此刻就成为了“潜在威胁”——其电流可能干扰起搏器工作,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面对挑战,祝喜萍主任团队果断启用创新解决方案:运用热损伤深度仅为传统单极电刀80%的双极电刀作为核心切割工具。

周密准备后,手术顺利开始,祝喜萍主任娴熟操作双极刀,小心翼翼地于患者食管黏膜下开辟“隧道”,最终在对起搏器未造成干扰的情况下,精准剥离肿瘤。双极刀尤其发挥关键作用,其闭合回路设计将电流严格限制在局部组织,有效避免了对邻近起搏器的电磁干扰。整个手术过程平稳顺利,耗时不足一小时,肿瘤被完整切除,同时最大程度保护了食管黏膜的完整性。
术后康复迅速也印证了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当日患者即撤除临时起搏器,未发生任何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次日即可饮水,第三天顺利过渡至流质饮食。病理回报确诊为“平滑肌瘤伴钙化”,证实为良性病变。
祝喜萍主任对此表示,内镜隧道技术(STER)是一种先进的内镜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消化道黏膜下层建立“隧道”到达固有肌层病变,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能有效保护黏膜表面,减少穿孔和术后狭窄风险。而双极刀电回路局限于局部组织,热损伤深度控制在单极刀80%以内,适用于食管/结肠等薄壁部位、高龄或合并植入式电子设备患者。两者相得益彰,为相关患者康复共同保驾护航。
康艳立 董宇翔 哈尔滨日报记者 董彤
编辑 李洪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