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用爱点亮“星空”!孤独症患儿母亲3年风雨无阻带孩子康复

来源:冰城+ 客户端 2022-12-02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种以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为核心症状的先天疾病。因其表现就像天上的外星孩子一样美好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内心似乎遥不可及,孤独症儿童也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为提高市民对孤独症的认识,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第四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刘阳。

刘阳表示,孤独症的孩子常见就诊年龄多在3-4岁间,确诊孤独症后最重要的便是趁早干预,越早干预,孩子获益更大,越有可能早日融入社会。

妈妈带孩子康复坚持了三年,预计孩子能很好回归社会

康康(化名)今年7岁,在他4岁时,因为家长到哈市四院就诊,妈妈看到医院设有儿童康复科,想到孩子的情况,又感觉不知去哪科就诊,便带着试一试的心态领着孩子去看一下。“从小他就和同龄孩子表现的不太一样,不合群、上幼儿园也不配合老师...很多小细节都让我疑惑孩子是不是哪里有病了,以前也不知道去哪看,这次既然知道有儿童康复,我就想给孩子查查。”康康妈妈告诉记者,经过检查,刘阳诊断康康为孤独症。

知道孩子生病后,康康妈妈第一时间也没能反应过来,但很快她意识到,康复治疗刻不容缓。“大家对孤独症的印象就是觉得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合群不理人。但还有一部分孤独症孩子他们智力正常的,这类患儿称为高功能孤独症,康康就属于此类。”刘阳告诉记者,明确诊断后,妈妈立刻带着孩子开始了康复干预。至今已经3年了,其间风雨无阻,每天都会来医院治疗。

经过康复,康康的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如今已经可以和家人老师还有小朋友沟通。“孤独症的康复就是帮助孩子从没有语言到有语言,再到有功能性语言,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与社会交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融入社会。当看到孩子们‘冒话儿’时,就是康复医生最欣慰的时刻。他们不再单纯地看到电视说‘电视’,看到爸爸喊‘爸爸’等词语,而是能够理解并回答问题。”刘阳介绍,如今康康已经学会写字,在书写方面已经和同龄人无差;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也有很大的提升,经常会给他的刘阳老师讲故事。刘阳表示,结合康康的情况,预计未来他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学会正确认识孤独症,给予包容,一旦确诊要尽早干预

“我遇到过一些孤独症孩子,因为一些行为不同于其他孩子,可能会遇到特殊对待,这些异样的眼光或对待方式,便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迹,有的孩子就会表现情绪不好甚至伤人和自伤的行为。”刘阳提醒,正确认识孤独症首先社会要给予孤独症人群足够的包容和理解。

其次,孤独症的诊断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及时康复干预。“我曾接诊过一个孩子,4岁左右时,父母发现异常,带孩子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医院都明确诊断是孤独症。但父母始终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生病,为此在一个地方治几天就换下一个地方。一年跑下来花了20多万不说,还耽误了孩子一年的康复时间。”刘阳提醒,孤独症一旦拟诊,家长们不要纠结“孩子怎么会生病”或者“到底是不是孤独症”,第一时间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康复科治疗,越早康复,干预效果越好。且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慢功夫”,家长要遵医嘱,坚持住,与医生和孩子一起努力,为“星星的孩子”点亮“星空”。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