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3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节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更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负责人客蕊指出,大雪应“进补”,进补能促进人们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
冬令进补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冬令进补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使营养物质贮存于体内,促进体内阳气的升发,从而更好地御寒。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大雪时宜温补助阳、养阴益精。饮食宜增苦忌咸,补理肺胃。可多吃牛羊肉、芋头、花生、山药、枸杞子、桂圆等食物。此外,大雪节气特点是干燥,因此要多喝水、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少吃肉食,多喝粥和温性的食物,最好每天喝两到三千毫升的水,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
早卧迟起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大雪时节应顺应冬季“藏”的自然规律,“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建议入睡时间为21点到23点,这是三焦经当令之时,相当于人体内分泌系统工作的时间,在此时入睡,可使机体蓄积更多的能量,以增强身体闭藏的能力,使肾气更盛。迟起以固阴精,待日出而起,可躲避严寒,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好准备。
心境开阔
冬季应保持情绪平和,很多的疾病都是由于心态因素而引起的。例如情绪波动大、起居不规律,则容易诱发青光眼,这个病在冬天的病发率相对比较高。同时情绪激动也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情绪不易波动过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顺应收藏之性,收敛神气,闭目养神,宽容大度,心境开阔。
去寒就温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因此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从而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注意加多衣被,四肢保温则气血流畅。这样可有效地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
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部位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头是“诸阳之会”,天气寒冷则会使血管收缩,人随之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且容易诱发脑血管病。因此头部保暖非常重要,外出时可佩戴帽子围巾。
冬天风寒侵入人体,首当其冲的还有胸部和腹部。这两个部位受寒,易折伤体内阳气,从而引发心脏病和胃肠病的发生,所以,胸腹部保暖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可隔着衣服贴暖贴,必要时也可穿围腰。
“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大雪节气要注意足部的保暖,每天坚持步行半个小时以活动双脚;每晚可用温热水泡脚30分钟,水温控制在38℃~45℃即可。
哈尔滨日报记者 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