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与夏至相对。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气始于冬至”,中医认为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负责人客蕊指出,坚持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和御寒锻炼。
定时起居
冬至昼短夜长,在起居上,应适当调整睡眠时间,尽量早睡晚起,最好是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意思是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如果是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起床时间不宜过早,建议7点以后再起。要做到缓慢起床,醒来后立即起床,否则会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注意保暖
冬至时节,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温度会明显下降,应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身体暖和,气血才能更加畅通。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缓慢且少,皮下脂肪很薄,一到冬天特别容易出现脚凉现象,可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抵抗力。因此,尤其要注意脚保暖,尽量穿厚一点的袜子和鞋子。
多做运动
冬至养生不能少了运动,每天坚持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和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也能改善身体代谢,增加血液循环。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如操场、运动场等,早上运动不宜过早,要等日出见阳光后才运动,以防阴气太重损伤阳气。适宜的运动时间也很重要,冬季天气寒冷,应等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晨练过早容易使人体受寒冷空气刺激,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保持愉快
“养生首养心,调形先调神,疗病先安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养生保健及治病中要重视个体的情志调节。冬至时节,伴随天气的寒冷等各方面原因,人们往往很容易感到心情压抑、焦虑,产生抑郁情绪。因此更应该重视情志的调摄,使情志调畅,良好的情绪会成为很好的养生药物,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也可提高抵抗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避免肝气郁结,减少生病几率。
食补养生
冬至时节不宜吃过于肥腻或辛辣刺激的食物,饮食上应以“三多三少”为原则,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辛辣容易导致内热积聚;肥甘厚味容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此外,冬至进补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适宜食品,适合温补者可以多吃羊肉、牛肉、鲫鱼等;适合平补者可以选择莲子、赤豆、大枣、银耳等。冬至以后也可以多吃点黑芝麻。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中医认为,黑色入肾。因此,黑芝麻非常有利于肾脏健康。黑芝麻中含有大量的铁和维生素E,是预防贫血,延缓衰老的重要物质。(哈尔滨日报记者 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