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12月,寒风瑟瑟,漫天飘雪。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哈尔滨市中医院内六病房全体医护人员,辗转反侧地搬家两次。新院址病区启用当天,仅一上午的时间,接诊45名患者创造了一天科室入院病人新高。在科主任刘金五,副主任李仓达,护士长杨秀娟的带领下,他们克服困难、团结一致,不断拼搏。
根据医院的统筹安排,还在老院址接诊的内六病房从二楼搬至其他楼层。此时的护士长杨秀娟正在外支援,委托科室护士孙玉琦全力配合。傍晚7时,在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全体医务人员立即行动,打包、搬运、摆放,每个人在老病区和新病区间往返数次。他们汗流浃背,但却依旧坚守岗位,驻守阵地,不离不弃,直到凌晨,第一次搬家在保证不停诊的前提下圆满地完成任务。随后科室的医护人员也相继感染,即使他们在发热、咳嗽、喘促、浑身无力,但他们仍然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临近元旦的前两天,科室再次接到医院通知,12月30日务必搬到新院址接收患者。就这样,内六病房全体医护人员,就在主任和护士长的带领下,背上了科室全部“家当”搬到了新院址。
入院高峰,全力配合,尽显团队精神
12月31日,内六病房全面接诊,医生人均接待近10名患者,创造科室新入院患者量历史新高。为了提高医疗救治质量和速度,对病情严重的患者,科室为其“先办理”“先安置”“先用药”。医生们从接诊,到问诊,再到用药,在哈医大二院老师们认真、细致的指导下,给予患者最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案;护士们立即执行医嘱,给予病人相应的处置。
“快!新入院的患者要抢救!”
“3床要吸氧。”
“10床要换药。”
“又来患者啦。”
在一次又一次的催促中,在一趟又一趟的执行医嘱中,在病房与治疗室多次往返中,在加药与换药无缝衔接中,内六病房医护的人员全力配合,让45名患者全部用上了治病的药物。然而这背后,是花甲之年的主任刘金五正确合理的安排;是副主任李仓达在忙于支援医院工作时回病房协助医生时的一丝不苟;是护士长杨秀娟在治疗室专注的加药;是李璟怡、辛鹏等医生们连班的不间断守护;是护士们忙得吃不上午饭,喝不上水,从没有正点下班的默默付出。患者们心疼地说:“你们真的辛苦,一天来了这么多病人,真是专业呀!”是呀,当面对巨大压力时,全体人员的潜能被无限地扩大,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就显得很重要。
中医中药,治疗中体现精髓所在
“医生,我父亲高烧不退,抗生素用过,激素也用过,咋办呢医生?”刚刚住进医院的患者家属着急地问。刘金五主任介绍,大部分患者刚入院时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患者着急,医生也着急,所以这个时候,中医治疗手段就显现了它独特的“魅力”。
27床大爷在家高热4天,他的主治医师王艳明采用了一日二次的“放血疗法”,治疗当日,患者体温就控制在37.5-37.9℃之间,再配合5天点滴,体温便恢复了正常,家属惊讶得连连称赞;35床的阿姨,入院时体温41℃,她的主治医师孙奇开出退热方剂,服用后患者大汗,再发热时没有超过38℃。
“耳穴埋豆、中药贴敷,这些中医技术和操作辅助病人的日常静点,大大缩短了病程。中医中药的深度参与,在实践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刘金五主任自信地说。
加强护理,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于呼吸内科的护理,在护士长杨秀娟的指导下,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病人年龄偏大的,没有力气咳痰,给予病人叩背振荡排痰尤为重要,杨秀娟护士长每天晚上,都会在科室工作群中发相关的链接和图片,供大家学习。她经常说,提前学习和领会,工作忙时一定会有条不紊。事实如同她说到那样,如今护理们每一个知识点都倒背如流,每一项操作都行云流水,有再多的病人,内六病房的护士们都应对自如,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为病人排忧解难。
科室的护理团队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支援内六病房的护理人员,都是来自兄弟医院的病房护士,在内六科护理团队的感召下,他们也迅速融入这个大家庭。来自市第五医院的护士季金鑫说:“你们护理团队氛围真好,把我们都当自己人一样。”
如今,患者正在陆续康复出院。一声声谢谢,是他们对我们的感激之情,一句句的表扬是他们对医务人员工作的认可。(哈尔滨日报记者 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