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世界睡眠日|晚睡浅眠成常态,四类“睡眠困难户”,有你吗?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3-03-20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关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整体睡眠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睡眠状况仍不容乐观,近半数受访者睡不够8小时,16.79%的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晚睡、浅睡成常态。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记者走进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深入到“睡眠困难户”人群中,听专家讲解睡眠妙招。

一疗科主任潘志超介绍,睡眠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睡眠障碍并不单纯是失眠,浅眠、入睡困难、嗜睡等都需要被重视。如果睡眠出现问题,不仅会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易疲劳、抑郁、焦虑等问题,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很多躯体疾病,因此市民都应重视睡眠问题,出现问题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从日常接诊情况来看,有睡眠问题的人主要分四种,一是对睡眠认识不够;二是想睡不能睡;三是想睡不敢睡;四就是不想睡。”

老人睡眠不好却认识不够,自己胡乱吃药,吃得浑身难受

“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一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生理退化性改变,睡眠时间自然会缩短。还有就是一些老年人对睡眠认识不够,宁可自己买药吃也不愿就医。”一疗科医生周鑫鑫告诉记者,近日她便接诊了一位失眠老人。

孙女士(化名)今年69岁,一直被失眠困扰着。“她天天整宿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焦虑,越焦虑就更睡不好了,这么恶性循环,没办法了,她半夜就在屋里来回走。”孙女士家人告诉周鑫鑫,为了让自己睡个好觉,孙女士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就诊,而是看亲戚朋友吃了一种药,据说很有效,她便和朋友要了一点也跟着吃。

“她吃的药其实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二线用药,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用药。”周鑫鑫介绍,孙女士吃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睡眠没变好,还出现了浑身没劲、没有精神等情况。在家观察了好久发现症状始终不缓解后,这才在家人陪伴下来就医。

周鑫鑫表示,像孙女士这样老年患者很常见,大多数在家都有乱用药的情况。结合孙女士情况,周鑫鑫为她进行了系统调药,同时考虑到有些老年人比较抵触药物,周鑫鑫也开出“个性化”处方,量体裁衣为她选择合适的用药。

“临床上还有很多老年人对自身睡眠要求很高,总希望能有‘婴儿般’的整夜深度睡眠,一旦没达到,就可能会不开心。”周鑫鑫提醒,睡眠是周期循环的,多数情况下,人们一整夜的睡眠也不可能都是深度睡眠。所以大家不要过分要求自己,不要给自己太重的心理负担。

新手宝妈想睡不能睡,还不被家人理解

小美(化名)是一个新手宝妈,在没生宝宝的时候,就有睡眠惊厥的情况,怀孕期间更是被精神衰弱困扰着。“我经常会睡得正香呢,突然出现坠落的感觉,有时甚至会不自主地喊叫。本来睡眠就不好,后来每天晚上要定时定点起来喂宝宝,我再没睡过一个整觉。”小美告诉记者,为了摆脱睡眠问题,出了月子,她便来到医院就诊,

结合情况,一疗科医生许冰岚建议她停止哺乳,进行药物治疗。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治疗,小美发现自己能睡好觉了,便自主停药,想再次哺乳。可这时她发现自己出现了乳腺炎,且反复治疗效果都不太好,疾病迁延不愈、无法哺乳,都让小美非常焦虑、抑郁。

“除此之外,丈夫还问过患者‘看你也没啥事呀,怎么其他妈妈都能正常哺乳,到你这怎么就不行了呢’?这句话也让患者很难过,总感觉家人都非常不理解她。”许冰岚强调,怀孕期间,女性体内激素变化较大,很多因素都可能促使产妇出现产后抑郁,家人的理解、包容是良药之一。许冰岚为小美和爱人都进行了心理指导,配合着用药,小美在家人支持下逐渐走出阴霾。

许冰岚介绍,睡眠障碍是很多宝妈都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喂母乳的宝妈,因为作为妈妈的“工作”需要定时喂奶,想睡觉也不能睡,要及时起来照顾孩子,长此以往,想睡都睡不着了。所以建议市民,要多理解孕产妇,多倾听、鼓励、赞美她们,出现情绪、睡眠问题了,要及时就医。

晚上不敢睡,小伙累到发胖,这些职业都是睡眠障碍“易感人群”

小陈(化名)今年29岁,是一位网络主播,近日他因睡眠问题找到心理中心主任徐佳就诊。“主任,这几年我的睡眠越来越不好。因为工作原因,晚上是观众最多的时候,我不敢睡,工作一宿,第二天白天再睡。”小陈介绍,这样日夜颠倒了几年,朋友开始发现,他不仅情绪变得非常暴躁,还发胖了,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整个人没有笑容,也很没精神。他也因为工作强度,身体健康频频亮红灯,经常去医院检查治疗。

“良好睡眠,健康之源。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对健康有很大影响。且近年来,睡眠障碍有年轻化趋势,这与环境压力有关。年轻人在职场或学习环境中,经常会通过压缩睡眠时间,来增加自己工作、学习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在竞争中获得较好的位置。”徐佳介绍,除了主播,学生、媒体人、医生等职业都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上进娃儿太“卷”,为了多学习不想睡觉,谁让睡和谁急

小王(化名)是个自我要求很严格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成绩再提升一些,他特别“卷”,天天自己给自己留作业,每天就睡4个小时左右。看着孩子不睡觉,妈妈很心疼,也很担心他身体,就劝他早点睡,但谁拦着他学习他就和谁急。“妈妈你别让我睡了,我不想睡,一睡我就觉得自己有负罪感,别的同学都在学,我睡觉就会被赶超...”

因为休息不好,小王经常感觉头晕、疲劳,状态也很不好,对此他很焦虑,但还是无法让自己停止“卷”。

“实际上,现在像小王这样的孩子很多,他们几乎没有在23时前睡觉的,然后第二天又感觉无法集中注意力,犯困等。且他们都很易怒、烦躁,这些都是睡眠不足导致的。”徐佳告诉记者,小王在妈妈陪同下来到医院就诊后,妈妈表示孩子经常发脾气,还总找茬跟家人吵架,食欲不好,脸上也长了很多痘痘。结合情况,徐佳为小王进行了心理治疗,与他沟通并共同制定了休息时间表,帮他逐步地增加休息时间。

徐佳表示,成绩单重要,但健康更加重要,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认识,培养孩子正确的睡眠习惯,不给孩子过多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小憩是补不回来的。

如何拥有良好睡眠?专家来支招

徐佳表示,人体有生物节律,这个生物节律是与生俱来的,也叫生物钟。大脑是从21时之后,由兴奋转为抑制,然后逐渐准备睡觉。在23时左右,大脑中的垂体会分泌褪黑素促进睡觉。如果23时没睡,那么下一个褪黑素的分泌高峰就在第二天2时左右。所以要睡觉的话,尽量在23时之前睡。

徐佳介绍,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是一个平衡状态,在白天,是以兴奋为主导,白天有精神,能够投入比较多且旺盛的精力到工作和学习当中去。而睡眠的内驱力是逐渐积攒的,积攒了一天之后,到晚上的时候把这个内驱力释放出来,从而进入睡眠。这个过程也是逐渐释放内驱力,人们就会睡得很踏实。“有的人白天喜欢睡觉,就会释放一部分内驱力,等到晚上该睡的时候反倒就容易睡不着。所以,不建议健康的成年人白天睡觉。”徐佳提醒,充足休息后,第二天不要赖床,7时以前就应该起床了。

徐佳提醒,睡眠不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发胖、矮小、认知功能受损、记忆力下降、情绪问题等,从而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如何调节睡眠,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要养成规律的生物钟。白天不上床,床就是睡觉的地方,不要在床上看书、玩手机等。

二是睡眠环境。卧室要安静,尽量不放电器,可以布置厚窗帘,营造适合休息的环境。

三是睡前两小时不要吃得太饱,不要过度运动,避免让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太兴奋。

四是不要给自己过多负担。每个年龄段对睡眠时长的要求也不同,建议学龄孩子每天7至8小时;成年人每天7小时左右;老年人由于大脑褪黑素分泌越来越少,睡眠也会减少,一般来说5小时左右即可。其中,婴幼儿及年老体弱、生病的人群可以延长睡眠时间。“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必须拥有多少小时的睡眠,这也是不合理的,让自己心情放轻松。”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