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的产科手术室内出现超燃的一幕,一位孕产妇在这边剖宫产娩出一个宝宝后,宝宝还没有断脐连着胎盘就开始进行检查,检查评估后立刻被抱到旁边紧邻的手术台上完成了一场手术救治。哈医大一院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输血科、超声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联手,开展了高难度的产时产房手术,成功抢救先天性脐疝胎儿。
大约怀孕5个月的时候,王女士在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产检中发现有先天性脐膨出,产科主任黄明莉为她制定了产时产房手术的方案,并向医院申请进行多学科团队合作治疗。预先和儿外科、新生儿科、麻醉科、输血科、超声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人员一起制定母儿的抢救流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王女士在忐忑不安中等到了接近预产期。然而,至妊娠足月时,胎儿脐疝也随之逐渐长大。
“所谓的脐疝就是小肠从肚脐翻出,小肠的外部会有一层包膜。它经常会合并一些肠旋转不良,且相比正常的孩子,膀胱外翻、梅克尔憩室等畸形发病率也要高。这是一种先天缺陷,如果我们不处理的话,孩子是没有办法正常饮食、排便的。”从医多年,这种情况对于黄明莉来说并不少见,然而,很多脐膨出新生儿,往往错过了最佳的就诊时机。另外,由于新生儿出生后哭闹、吃奶和排泄等原因,导致没有足够空间使膨出物一次性收纳回腹内,往往需要二次手术,不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新生儿本身的痛苦,留下的丑陋伤疤也将伴随新生儿的一生。结合情况并进行多次研究和模拟后,专家团队决定在宝宝娩出时就对宝宝进行手术。”
3月6日13时,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输血科、超声科、手术室团队、儿外科人员悉数到位,所有术中器材、新生儿保温箱也提前准备完毕。产科黄明莉主任、袁晶副主任一起带领产科团队娴熟地操刀手术。
“出来了!”14时20分,一个6斤多的男婴被从母体内抱出。手术室出现了很厉害的一幕,在没有剪短脐带继续保持胎盘循环的情况下,产科手术医生用药物强力抑制宫缩,保持宫腔张力,尽最大可能延长保持胎盘循环的时间窗,同时严密的控制出血情况。在这一时间窗内,超声科杨秀华主任团队在不断脐带的情况下快速扫查新生儿腹部及脑部,不断地作出诊断,逐步确认宝宝没有其他重大畸形。
“脑部正常!”“腹部正常!”因新生儿脐膨出位置较宽,同时合并有肠管其他的异常可能,综合评估后,哈医大六院儿外科于有教授决定进行断脐后脐疝修补手术,产科医生特意为了他预留了20厘米的脐带以备后续手术时使用。此时,一旁待命分娩室护士长、新生儿科医生及新生儿科护士长立刻共同为宝宝处理气道及皮肤创面。宝宝立刻被挪到旁边的手术台上“无缝连接”进行手术。14时25分,麻醉科石景辉主任团队同时为刚断脐的宝宝开始进行手术麻醉。
与此同时,因为刚刚进行了强力抑制宫缩,较长时间的保留胎盘循环,产妇宫缩不好,出现子宫出血倾向,剖宫产手术台上产科医生团队迅速控制出血,进行促宫缩和加压缝合,产妇很快就转危为安。
14时30分,儿外科于有教授、范维医生开始脐膨出回纳术。膨出的是一个直径为4厘米余的膨出囊膜,基底较宽约2.5厘米,膨出物是新生儿的肠管。随后他们设计了手术切口、切开腹壁、寻找及切除异常部分、进行吻合、回纳肠管……一切井然有序
16时10分,整个手术完成。宝宝被即刻送往新生儿科病区。目前母子平安,新生儿术后恢复良好。
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综合办主任王亮介绍,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秉承“三高一精”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医院多学科的优势,实现多“病种”协同作战,为龙江百姓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
吴迪 邹爽爽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