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戳!“五一”出游防晕车指南 ↘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3-04-29

进入“五一”假期,市民们准备以自驾游、坐火车或者乘飞机等多种出行方式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游玩期间,不少市民会被晕车、晕船、晕机困扰。如何避免假期体验感因晕车打折?记者采访了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专家,为大家支招。

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病房硕士生导师谢春成教授介绍,晕车、晕船、晕机、晕电梯等在医学上被称之为”晕动症”,也叫运动病。是指乘坐交通工具时或由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各种因素,致使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而诱发的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当机体暴露于被动运动环境中,受到不适宜的运动环境刺激,就会激发定向功能和平衡功能失调的正常保护性应激,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尤其当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起动时,晕动的表现更厉害,而在下车休息片刻,可逐渐减轻或恢复。

调查数据表明,约有1/3的人群因晕动症而影响其海、陆、空旅行及其他运动方式(如乘电梯、坐扶梯);有多达2/3的旅行者在乘车时至少遭遇过1次晕车窘况,坐在后排座位上的人尤为严重。在极端情况下,多达60%的人会经历这种体验,尤其是被动运输的人更容易被“晕倒”。国外资料显示,晕动症常见于3-20岁之间的人群,特别以6-12岁的儿童居多。而2岁以下的婴幼儿及50岁以上人群则通常不易遭遇晕动症。在性别差异上,女性患有晕动症的几率往往会更高,这与其激素分泌周期有一定关联,在月经前后达到顶峰。因为此类人群的抵抗力比较差,所以更容易受晕动症的折磨。

此外,晕动症还可以通过调整植物神经的方法得到缓解。方法很简单,即调整自己的呼吸方式——从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所谓的胸式呼吸是人正常的呼吸方式,即在吸气的时候,腹部提起变小;呼气时,腹部放下变大。而腹式呼吸则相反,吸气时,腹部放下变大;呼气时,腹部提起变小。经过长期练习,有可能使晕动症的难题迎刃而解。

日常生活中,晕动症发病时,患者宜闭目仰卧。坐位时头部紧靠在固定椅背或物体上,避免较大幅度的摇摆。不要过度紧张,闭眼休息,用两手大拇指按在太阳穴位作圆圈按摩2-3分钟,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晕动症患者应加强体质锻炼,日常乘车出行保持头部有支靠,闭目或水平远视,尽量向远处看静止的景物,不要翻书或者玩手机,以减轻因视觉冲突而带来的晕眩感;要保持车内空气流通,晕车者可在上车前将腰带束紧,避免身体过分晃动,有助于防患未然。也可以吃些杨梅、山楂等酸性东西,以减少摆动带来的恶心。

长途旅行前应保持睡眠充足、情绪稳定;不宜疲劳、精神放松。随身自备抗晕动症药物,在旅行前1-1.5小时前服用抗晕动病药物或外用晕车贴。乘车、航海、乘机前2小时不宜饱食或食用油腻食物,以免突发恶心、呕吐;可吃一些清淡可口、易吸收、营养丰富的食品、水果和咸菜、酸辣菜来增加食欲,既可避免营养素摄入不足,亦可减低因胃肠道不舒服而致晕船的敏感性。

谢春成建议,有轻度不适者,可在前额、鼻唇间的人中处,涂上少许清凉油或薄荷油。如果脸色苍白、恶心之时,则不宜服药。此时应尽可能使身体放舒服些,要脱掉帽子、松开领口和裤带,衣服也要松宽些。在恶心时,不必强忍,尽可能自然吐出,也可准备一些小袋子以备不时之需。忘记准备晕车贴的患者可以切上一片鲜姜片,登上车船之前贴在肚脐处,用伤湿膏或者医用胶布固定好,到达目的地后再取下来丢掉。或者上车前饮用1杯浓茶汁,或在出发前喝1小杯加醋的温开水,这些都有一定的防晕车效果。谢春成提醒,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处于被动运动状态的患者自觉头晕、恶心及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眼球震颤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当前对晕动症的处置,一般包括脱离致病环境、用药和手术。其中,脱离致病环境对于晕动病的防治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此病也可以通过适应性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脱敏训练等疗法来缓解症状,就是让乘某种交通工具易于罹患晕动症的人,反复多次乘坐此种交通工具,逐渐使机体适应和耐受。同时,包括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药物,如晕海宁、乘晕宁、抗眩啶、安定等,均有一定疗效;也可用一些中医中药,如熬生姜水、陈皮水喝,或者给予针灸疗法、穴位按压。

徐旭 张可欣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