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及时的哈尔滨综合新闻
安装冰城+客户端
关注哈尔滨新闻网

胖,不一定是吃得多,也可能是吃得快

来源:冰城 + 客户端 2023-05-11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有50%的成年人和20%的儿童是超重或肥胖,已成为世界上超重或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肥胖防控,是我们的责任!”。为提高对肥胖人群的关注,聚焦减重问题,传播科学理念,在世界防治肥胖日当天,哈医大四院普外三科开展了“远离肥胖·享瘦生活”健康科普活动。前来参加义诊的市民大多是超重和肥胖的人群,减重代谢外科团队为前来咨询的人群解答因肥胖引发的代谢性疾病问题,为超重和肥胖的代谢疾病人群提供专业的医学咨询和更安全、更系统、更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案。

活动现场,减重个案管理师张霞护士长为大家开展了健康科普宣教,随后科室医护人员也为此类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了免费筛查及人体成分分析,并量身制定科学减重、合理降糖的健康管理方案。几位近期减重术后的患者也来到了现场,一对夫妻双双接受减重手术后一年成功孕育了爱的结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面对观众他们讲述了多年来减重的艰辛历程,分享减重手术后重获健康和做宝爸妈的喜悦。

夫妻俩减肥办法试了个遍,终通过手术,成功减重恢复健康

刘女士今年33岁,和爱人谈恋爱时,两人就都是胖乎乎的。结婚后幸福感爆棚,夫妻俩体重更是加速上升。“可能与家庭饮食环境有关,老人觉得胖点是富态、健康,所以从来不说我们胖。”刘女士告诉记者,最胖的时候,她体重180斤,丈夫体重250斤左右。因为自己有糖尿病家族史,在备孕期间,她发现自己饭后血糖超过了24mmol/l,严重超标。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更好地孕育宝宝,她找到哈医大四院普外科主任刘昶教授。

“这么多年,为了减肥,办健身卡、减肥药、拔罐、针灸...市面上的减肥方法我们都试过,更是经常‘立誓’今天开始就节食,但都没能减下来,甚至越来越胖。”来到医院后,刘女士对刘昶说道。经过刘昶团队严格评估,发现刘女士的糖尿病单靠饮食、药物等方法控制效果都不好,考虑是肥胖引发的疾病,结合各方面评估指标,她适合通过胃转流手术进行减重,从而降糖。

接受手术后,严格按照专家团队开出的“运动处方”和“饮食处方”,夫妻俩减重成功,并孕育了可爱的宝宝。如今,刚生完孩子的刘女士体重115斤,丈夫170斤。“我的性格很开朗,但再阳光也会偶尔因为胖而自卑,现在不一样了,我能选择很多自己喜欢的衣服,更自信了,血糖也控制得很好,空腹血糖大约在4mmol/l。”刘女士表示,她也呼吁“胖友”,肥胖会隐藏很多疾病风险,希望大家能重视,通过健康的方式,合理管理体重。

肥胖是疾病!学会掌握肥胖分级,科学控制体重

刘昶介绍,如今有很多人,尤其是爱美女孩,容易产生“身材焦虑”。“其实肥胖和过瘦都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过胖、过瘦都不建议。”肥胖不仅是体脂增加,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免疫力下降,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疾病,危害人体健康。且目前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也日趋严重,影响新一代的健康成长。而过瘦则可能引起重度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神经性厌食等。所以大家要学会掌握肥胖分级,合理管控体重,让体重处于合适状态。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除了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传统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肥胖人群选择外科手术减重治疗。”刘昶介绍,目前,微创减重手术已成为治疗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对重度肥胖患者来说是获得长期减肥效果的唯一有效方法,能够长期减重降糖、有效预防和逆转代谢性疾病并发症,延长患者寿命。他强调,一般肥胖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药物等综合方法减肥;严重肥胖者应查明原因,少数肥胖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经上述治疗无效,且伴有重度、病态肥胖症患者,要到正规医院,在专家团队严格评估后,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刘昶提醒,亚洲人常见向心性肥胖,也就是腹型肥胖,脂肪多堆积在腹部,容易引发糖尿病等疾病。建议正常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男性腰臀比超过0.9,女性超过0.8,需要及时进行体重管理和干预治疗。

生活中,建议市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合理膳食结构,进行适量的运动。要避免高热量饮食,如炸鸡、炸土豆等油炸食品。要避免暴饮暴食,刘昶介绍,很多“胖友”其实饮食总量不多,但为了满足食欲,他们吃饭速度特别快,这种快速进食带来的饱腹感会让大脑产生一种愉悦感,但却让人更容易发胖,所以吃饭时要尽量细嚼慢咽。

【BMI科普】

肥胖的评估一般用体重指数来衡量,计算公式是BMI=体重(kg)÷身高(m)÷身高(m)

根据体重指数分析,具体如下:

1.正常:18-24

2.超重:24-27.5

3.肥胖:超过27.5

4.轻度肥胖:27.5-35

5.中度肥胖:35-40

6.重度肥胖:40以上

7.极重度肥胖:超过50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文/视频拍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