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期望寿命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大肠癌发病率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三位,但由于大肠肿瘤发病隐匿,加上一些人不愿意进行胃肠镜检查,导致很多患者发现肿瘤时,就已经是中晚期了。如何正确认识大肠肿瘤,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第四医院普外二科主任付大伟。
付大伟介绍,结肠癌和直肠癌统称大肠癌,大肠癌一期(早期)5年生存率能达到80%至90%,二期则是60%,三期40%,四期的5年生存率约为8%。所以提醒市民,大肠肿瘤一定要重视,及时正规治疗。
便血当痔疮,症状重了到医院才知是大肠癌
王先生(化名)今年60岁,1年前他发现自己有便血的情况。因为不疼、不难受,起初他以为是痔疮复发导致,且过几天就不出血了,也没在意。近日,他发现便血情况越来越重。“之前,我便血一次后,能挺几个月不再出血,但这段时间特别频繁,一出血就10多天,好了没两周,又再次出血。”为了解决“痔疮”问题,他找到了付大伟。
经过检查,付大伟发现王先生便血的原因并不是痔疮,而是肿瘤。“肿瘤生长也有个过程,便血是由于肿瘤表面破溃导致,破溃处好了,就不出血了。”进一步检查后,付大伟诊断王先生为直肠癌四期,且出现了肝转移。
结合情况,征得家属同意后,付大伟为王先生进行了化疗,让肿瘤降期,并进行了直肠癌根治手术。“不仅是生存率的问题,肿瘤晚期还有生存质量的问题。以这位患者为例,他需要在左下腹做一个人工肛门,降低了生存质量。”
生活规律,注重健康,体检发现肿瘤早期,立刻切除
陈先生(化名)今年61岁,是一个生活规律、经常锻炼的人,退休后又返聘回了单位。在单位组织下,他每年都会体检。因为比较注重健康,他将胃肠镜也放入了自己的体检计划里。近日,体检后,他发现结肠息肉。因为息肉很大,便在医生建议下进行了病理分析,结果显示这个息肉发生恶变,但位置表浅,属于结肠癌一期。
结合陈先生病情和自己的诉求,付大伟为他进行了肠镜下微创切除息肉手术,因发现早,肿瘤没有侵犯基底层,不需要后续化疗。术后病理显示肿瘤清除很干净,对患者术后生活基本没有影响,保持健康生活,定期复查即可。
付大伟提醒,肠道炎症、辛辣食物刺激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息肉产生。并不是见到息肉就要“一切了之”,大部分息肉不会恶变,如果息肉比较小、数量少、扁平,可以观察。如果发现家族性息肉病、腺瘤样息肉、已经恶变的息肉等,需要及时切除。“市民发现息肉不要过分恐慌,应予以重视,在正规医院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大肠癌该如何正确认识?专家来支招
付大伟介绍,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包括息肉病;家族遗传史;过多摄入动物脂肪、动物蛋白;饮食摄入粗纤维少,也就是蔬菜吃得少;缺少体力活动,运动量小等。建议市民要改善生活方式,完善膳食结构。
“大肠癌发病隐匿,很多患者早期基本没症状,容易被忽视,一般到了中晚期可能会出现症状。等出现便血、腹部有下坠感、排便不规律等常见症状了,因没有特性,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肛门病、肠道感染等疾病,延误治疗。”付大伟建议,市民还有个误区就是觉得检查会出现不适,所以不愿进行胃肠镜检查。但需要注意的是,胃肠镜是检查胃肠肿瘤的金标准,不要等肿瘤发展到晚期了,才想到就诊。建议市民将胃肠镜纳入自己的体检单里,40岁至60岁是大肠癌高发年龄段,建议在此年龄段内;有家族史;有多发息肉病史;既往肿瘤史的市民,应每年进行1至2次胃肠镜检查,做到早期发现。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