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一病房高成主任团队成功为一名患有复杂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患者,应用多模态3D重建技术精准切除肿瘤。
王先生(化名)今年36岁,近5年来一直有头痛症状,且2年前开始出现波动性耳鸣并呈进行性加重。“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工作和休息,多年来我一直靠吃止痛药来维持。”王先生告诉记者,多方打听下,他慕名找到高成教授团队就诊。
经过术前完善检查和充分评估后,高成团队诊断他为右侧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神经鞘瘤。
“该位置肿瘤紧靠颈内静脉和岩骨段颈内动脉等脑内主干回流和供血血管,稍有不慎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脑水肿、脑梗死等,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高成说,更危险的是颈静脉孔区周边颅内神经密集,尤其走行的尾组颅神经,上述神经一旦受损严重会致命。结合病情,高成利用多模态3D技术重建了肿瘤、颅骨、神经和血管的毗邻关系,为王先生制定了精准的手术方案。
在刘怀垒教授、董法延医师、麻醉医师龚秀萍和手术室护士孙宽及孙丽敏的配合下,高成团队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和神经导航实施辅助,经过联合迷路下和乙状窦后入路成功将肿瘤全切。术后,王先生症状明显缓解、意识清晰、言语流利、四肢活动自如,除声音略微嘶哑外,未出现新发并发症。术后2周,王先生康复出院。
高成介绍,颈静脉孔区由于其解剖关系复杂,位置深在,虽然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影像学及术中电生理等神经功能监测设备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外科治疗目前仍是神经外科领域里最困难的手术之一。颈静脉孔区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为颈静脉球瘤,其次为神经鞘瘤和脑膜瘤、神经纤维瘤等,这个部位肿瘤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易被忽视。肿瘤发展过程中病变可累及中耳、外耳道、面神经、颈静脉球、后组颅神经、颈内动脉甚至颅内,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比如耳鸣、听力下降、面瘫、头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高成提醒,当出现上述症状时,需及时就诊,早期诊治。
徐旭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