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时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黑龙江省中医大二院针灸科医生刘刚表示,清明时节应当防湿寒,调脾胃。
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多雨阴湿、乍暖还寒,为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胃肠病的多发季节。清明时节雨纷纷,遇上阴雨绵绵的天气,应及时添加衣物,防止受寒、淋雨,外出要带雨具,防止淋雨而感冒。
刘刚介绍,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不过,婴幼儿、老人,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冷食,饮食宜温,少吃发物,可多吃些蔬菜水果,例如韭菜、白菜、芋头、山药、苹果等。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触景生情,难免悲伤,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
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放松身心的习俗,不过踏青登山要量力而行。老年人运动不可过量,可以选择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运动方式。
刘刚医生与大家分享三个清明养生妙招:1.按摩内关穴、太冲穴可以宽胸理气、疏肝解郁;2.按摩百会穴可以缓解“春困”现象;3.菊花、玫瑰花、枸杞子代茶饮可疏肝解郁,薏仁、白术、茯苓代茶饮可健脾祛湿。(哈尔滨日报记者 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