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启动应急预案,在医务科的协调配合下,成功联合抢救一名术中突发罕见恶性高热患者的生命。
突发恶性高热,术中病死率高达90%
术前,患者因肝内存在两处占位性病变,找到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梁英健教授,接受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血压下降,心率上升,要立即暂停手术!”术中,麻醉医生赵威发现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不明原因升高,并且伴有血压下降,心率上升。
她立即告知医生暂停手术操作,迅速排除常见因素如皮下气肿、肝静脉破口等情况,释放腹腔内二氧化碳、调整呼吸机参数,以加速排出体内二氧化碳并且加速补液维持循环稳定。但十几分钟后,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未下降,反而急剧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高达175mmHg,体温41.9℃,全身肌肉强直,属于恶性高热,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恶性高热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亚临床肌肉病,在接受麻醉的成人中,发病率仅为1/50000,未使用特效药物单曲林钠的病死率高达90%。
启动应急预案,多学科24小时接力抢救
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垂危!麻醉科、手术室、肝脏外科、重症监护科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多位专家赶到现场,协助抢救。
肝脏外科梁英健教授、刘嘉铭医生立即为患者终止手术,并送入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重症医学科孙国栋教授、韩慈等医生紧急救治。
“恶性高热发病率低,省内没有特效药物单曲林钠,需紧急调用药品。”医务科得知后,仅用3小时迅速从外省紧急调来药物。
突发恶性高热24小时后,患者病情终于趋于平稳。但此时患者的生命又出现新的危险……
医生深夜集结,破解致命难题挑战
“患者血色素急剧下降,腹部CT可见腹腔内大量积液。”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怀疑患者凝血功能较差导致腹腔内出血,急需再次手术,否则威胁生命,但患者无法有效吸入性全麻,肌松药物应用也存在风险。
深夜,多学科专家团队再次面临生命的挑战
“更改手术方案,采用腹部神经阻滞,辅以静脉镇静、止痛药物,开刀手术,避免恶性高热再发!”麻醉科深夜集结多位资深医生为手术和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肝脏外科梁英健教授团队艰难为患者进行第二次手术,切除第二处病灶,寻找出血点并止血,患者的生命又一次得到了及时救治。术后患者安全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
值得欣慰的是,患者术后状态稳定,术后第3日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术后第4日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5日正常进食、离床活动,并于近日顺利出院。
“恶性高热平日生活中无异常表现,且目前仅能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诊断该疾病。”肝脏外科梁英健教授介绍,恶性高热主要诱发因素为吸入型麻醉药物和去极化肌松药,一旦接触后骨骼肌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持续骤增,发生骨骼肌高代谢综合征,进一步发展为横纹肌溶解,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存活率极低。
全国范围内恶性高热治愈病例屈指可数,二次手术更是极为罕见。手术过程中突然发病,对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手术过程前后多个环节的应急处理能力,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该例病人的成功抢救,显示出哈医大一院作为黑龙江省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综合技术过硬,紧急情况下多学科联动配合默契,救治经验丰富。
刘嘉铭 徐旭 哈尔滨日报记者 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