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时候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感觉已经累得不行。做得不好,又会在事后不断地反思和谴责自己,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很多事情不到最后一刻就不去做,最终,也陷入拖延-自责-拖延的怪圈里。这种心累,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斗争,把精力都花在“对付自己”上,心理学上称为“内耗”。因此拒绝自我内耗,摆脱精神上的束缚就变得更加尤为重要。为此,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精神科刘雪筠。
刘雪筠介绍,有着内耗型人格的人,总是喜欢胡思乱想,感到焦虑、疲惫、颓废,甚至对身体产生一系列懒惰、失眠的不良影响。这类人群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敏感,喜欢解读他人的言语;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只能自我消化;容易被他人话语影响情绪,经常情绪低落;内心戏多,喜欢胡思乱想;过度追求完美,厌恶自己;经常觉得累、压力大,其实什么也没干;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最喜欢和希望的方向是什么;即使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有了方向,什么都还没开始,就觉得自己很累了。
精神内耗的表现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是长期内耗会让人自觉疲惫,进而影响情绪,降低信心,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发生。若发现自身有不敢拒绝别人,甚至不敢表达自己,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在心里想来想去,反复纠结;容易患得患失,喜欢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容易陷入胡思乱想,并出现后悔、焦虑不安等情绪;容易选择困难,甚至连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要反复考虑、犹豫不决;经常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对大部分事物无法提起兴趣,即使没有进行任何脑力及体力活动,也会感到十分疲乏等表现,需警惕精神内耗的发生。
如何预防和应对“精神内耗”?刘雪筠建议,首先学会降低期望,不求完美。降低期望值,学会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认识自我,是理解内心世界的第一步。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我们才能避免因为盲目追求他人眼中的完美而消耗自己的能量。接纳自我,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让心灵获得自由的关键。
要关注当下,把握现在。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自己可以把控的事情。过去与未来,既不能改变也无法掌握,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当下。越能把关注放在眼前的事与人,对生活的掌控感也会越高。
自我接纳,积极看待。生活总是会有“意料之外”“不如意”“悔不当初”等,越是排斥、抵触,越难以真正摆脱负面事件的影响。学会放松,比如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休息和恢复。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能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从而减少内心的挣扎和消耗。帮助自己更好地放下心理上的纠结、执着,减少精神消耗,从而坚定地走好现在的路。
学会寻求专业帮助。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减少内耗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处理内心的困扰。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